金樱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关注四会街坊知道吗为什么四会没有西
TUhjnbcbe - 2022/11/27 21:14:00

前日,有粉丝在后台给小编留言,问小编:

↓↓↓

为什么四会有“东门直街”、“南门直街”、“北门直街”,却没有“西门直街”?为什么“北门直街”的门楼上刻着“镇安”,而不是“北门”?

其实,西门直街,咱们是有的,不过,咱们不叫“西门直街”,而是叫……

↓↓↓

四会古城墙范围以内的地方,人们称之为“城内”。城内有县前街、北门直街、东门直街、南门直街等。正对北门的称北门直街,正对南门的称南门直街,正对东门的称东门直街,而正对西门的因县衙门位居此街,故称“县前街”,而不称西门直街。

从这些问题,小编觉得大家对于我们四会市的县前街、北门直街、东门直街、南门直街历史不是十分清楚。籍此,小编给大家一一解说。

▼▼▼

四会县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立木栅为城。天顺八年()至成化三年()经三年时间在原木栅城址垒筑起砖城。城墙总长约米,高近7米,厚近5米。城墙外挖有护城壕堑,宽约10米,深约3米。城开四门:北门称“镇安门”(有“镇守安宁”之意),西门称“德泽门”,南门称“清宁门”,东门称“阳和门”。后又在学宫(今四会中学)南隅增开“文明门”。

县前街

旧市府

明洪武初年(),四会知县岳镇设县署于现四会中学校门前的东西走向的街道上,明清两朝县衙均驻于此地。直至民国前期仍以此地为县*府驻地,是几百年来四会的行*中心,因而这条街道被称作“县前街”,含“县衙前面的街”之意。

*府搬迁:

民国中期,因县*府建筑破旧,遂搬至汇源路吴怡斋公祠作县*府办公场地。抗战时,县*府曾一度搬至仓岗龙华寺办公,战后才回归。旧县衙于建国初期曾为看守所所用,现已成为“华侨新村”住宅小区。

建国初,县委、县府接收汇源路旧县府用房作办公场所。年,县委开始逐年搬迁至三登坊荔枝园建楼办公,年县府亦搬至三登坊与县委合在一个大院内办公。吴家祠旧址遂作为县*校使用至今。

至年市委、市*府又搬至位于东城街道的新行*中心办公。于是人们把三登坊市委、市府旧址称作“旧市府”。旧市府现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多个单位驻地。

城市功能:

历史上,县前街除了是四会几百年来的行*中心外,还是四会的文化教育中心,古代四会的学宫(又称“孔庙”)位居此地。

宋咸淳五年(),四会知县赵汝音将学宫建于城内东南,前对青云坊,内建孔圣大成殿、明伦堂、斋舍,大成殿内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及七十二贤的神位。学宫乃古代四会学子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官方开科取士的场所。学宫筑造古朴,宋、元、明、清各朝,沿用不替。

至清亁隆四十七年(),知县董文驹于孔子庙东侧建起了“绥江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在绥江书院办起了由县绅刘子瞻和里人吴炽昌倡捐兴办四会首间县立高等小学堂——矜育学堂。本邑举人吴大猷、*桂瀛先后于光绪、宣统年间主持过绥江书院讲学。

在绥江书院东侧,即现四会中学体育馆的位置上,有一间“宾兴祠”。民国八年()曾在此办起一间六年制完全小学——县立第一女子小学,后因低年级女生人数太少,也招收少量男生。

至民国十八年()2月,县长王肇文在学宫及绥江书院的基础上创办了四会中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四中校域拓展,范畴扩阔,高楼雄立,设备更新,学宫与四会中学已是今非昔比、天渊之別了。现时四会中学的校门为拱形造型,拱顶的“四会中学”四个大字系我国著名书法家关山月所书。

县前街除了驻有四会的最高学府外,四会市教育局、四会电视大学、城南二小(即今城中幼儿园)亦曾驻于此街。

县前街不仅是古代四会的行*中心、文化教育中心,还是四会最早的经贸旺地。县前街的路面铺设有三条直排的花岗岩石板,设城初期,店肆就设立在县前街上,以后集市才逐渐向东门直街及城外扩展。

北门直街

北门直街的门楼上刻有:“镇安门”。因古时四会北面峰岭连绵,匪盗为患,故名“镇安”,寓镇守安宁之意。此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拆毁,是保存时间最长的古城门。现存“镇安”石匾额,原址建有北门牌坊。

关键词:幼儿园、培正小学、大学、矜育善堂、纺织厂

在进入北门后左边的小巷,即北门直街一巷内的北帝庙侧有一间小学,名为“培正小学”。培正小学成立于民国三年(),是四会基督教浸信会主持创办的,初办时学生只有七十多人,后增至一百三十多人。这间教会学校规定每周日学生都要返校集中到福音堂“做礼拜”,听牧师讲解《圣经》、祈祷、合唱赞美诗等。

民国三十六年(),在北门基督教浸信会内由清塘大布谢村人*真光创办了“培正幼稚园”,初招幼儿16人,台椅和简单的教具由教徒捐赠。至年,*府接管幼稚园,时有幼儿一百多人,教师4人。后幼稚园迁址到北门直街南段的城隍庙处。至年定名为“四会镇幼儿园”,时有幼儿人,教养员6人。年又改称“四会县幼儿园”,现已发展为颇具现代规模的“四会市幼儿园”。

北门正街除了曾创办幼儿园及小学外还创办过一间大学。年10月28日,经多方面努力,四会县工人业余大学正式开办,校址设在北门直街五巷九号。工大为县直属学校,局级建制,县财*供给。年经省高教局验收,年改名为“肇庆工人业余大学四会分校”,并由教育部备案。至年1月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工大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四十年来,工大为四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四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末,在北门直街原总工会的位置上,有一间建立于清光绪十八年()的“矜育善堂”。矜育善堂这块地皮由士绅吴祖同捐献,资金由港澳及南洋各地同乡侨胞集捐,得款置业生息充作常年经费。矜育善堂专事赈灾、救济工作。因当时民众生活困苦,且民风重男轻女,时有遗弃、甚至溺死女婴之惨事发生,所以善堂专设育婴堂,收留弃婴抚育。矜育善堂还设有中药局,聘请中医坐堂诊病,免收诊金,赠医送药,免费赠种牛痘及施棺等。矜育善堂与成立于民国二十三年()医院(医院前身)一起成为绥江流域成立最早的慈善机构。解放后,矜育善堂成为县总工会驻地。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北门直街南段西边曾办有一间镇办企业“会城纺织厂”。当年,该厂对于解决民众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横巷、邓氏大宅

在北门直街内有多条横巷,其中许多都建有门楼。如:*塘巷,是李姓某官人曾任*塘太守,在此地建宅定居而得名。龚巷,是清代举人龚应霖于此定居而得名,现已更名为北门六巷。试巷,是陈姓聚族之住宅区,因邻近旧试院(现中山公园)而得名。欧阳巷,是欧阳氏族聚居之地,今已改称北门八巷。民国时期,早期革命烈士陈伯忠曾居住于此。陈家巷,是陈姓人建的一条小巷,今已改称北门九巷。盲妺巷,内有盲女聚居的房屋。每逢傍晚,一串的“盲妺”就会出现在北门直街上,最前一位手持盲公竹带路,后面的每一位一手持二胡等乐器,另一手搭在前一位的肩膊上,前往茶楼等公共场所卖唱,靠茶客的施舍生存。

在北门直街号,还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古建筑——“邓氏大宅”,该建筑坐东南向西北,面阔12.6米,深16.5米,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平脊,门楼灰塑博古脊。素胎瓦当,青砖墙。门楼凹肚形,水磨青砖墙,花岗岩石脚,石门夹,存趟栊门。檐板雕花鸟福禄寿等图案,栩栩如生,墀头花卉纹饰的砖雕。室内卷棚式廊顶,梁架柁檄雕花,风格古朴,工艺精美。

关键词:变化

如今,经过创文的洗礼后,这条古街注入了现代文明的活力,更散发出古韵、温婉、宁静的气息......

▲整改前

▲整改后

南门直街全长二百多米,南连绥江边的沿江路,北接县前街,正对位于县前街的民国以前的县衙门(建国后这里成了看守所,现在则成了华桥新村住宅小区)。

南门直街古迹多多。

北段近县前街处有“将*第”门楼,将*第是清代海*名将吴应科的故居。同治十二年()十四岁的吴应科被公派到美国留学,是四会被公派到美国留学的三个幼童之一。回国后入福州马尾船*学堂学习。光绪十八年()任北洋海*提标都司,充督队船大副。甲午中日海战中,骁勇善战,被清*府嘉奖,越级升至参将,授予“扬勇巴图鲁(勇士)”称号。宣统二年()任巡洋舰队统领,巡防长江。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部响应,被湖北**府委任为海*总司令。民国时期曾任海*右司令、海*部参议、总统府咨议、接收威海卫参赞等职。现“将*第”(门楼)已被列为“四会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将*第门楼内还有岒南著名书画家吴子复先生的故居。吴子复先生艺术造诣很深,尤以金石篆刻见长,其隶书风格自成一家,深受时人推崇。其代表作有《总理遗嘱》(年为广州中山纪念堂落成书写入石,现存纪念堂讲台壁上)、广州“镇海楼”牌匾、“广州博物馆”牌匾及广州五层楼上的长联等,享誉美术界,是一个集画家、书法家、金石篆刻家、美术教育家于一身的美术界奇才,曾任广州文史馆馆员、广州*协文史资料研究会常委、广东书法篆刻研究会副主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等多项职务。

在将*第南侧有“中宪第”。“中宪”乃旧时正四品官官衔名称,相当于当今的厅级干部。中宪第门楼高大、恢宏,门楼高悬“中宪第”赐额。中宪第乃梁氏族人聚居地,梁氏祖先在此盖起了八座三间两廊的大青砖屋,式样古朴,坚固宽敞,人称“梁屋”。梁屋与东门直街的林屋及仓岗的镬耳屋群、青砖屋群并称为当时的“高尚”住宅区。

在近南门直街南端西边有一小巷,称“分司巷”。据称是因有一官衔为“分司”的武官在此居住而得名。

在现四会中学教学楼南边还有一间严氏祖祠,是严氏族人祭祀、崇敬祖先的地方。民国十六年(),李荣康先生曾在此祠创办四会第一所中学——荣康中学,至年该中学停办。

现今的变化:

如今,这条历史街巷,经过创文的升级改造,拭去了从前的破旧,并被重新赋予了新的主题,焕发出新的活力。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艺气息,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改前

▲整改后

东门直街是四会的人口密集居住区。这里是林姓族人的聚居地,有多座漂亮的青砖屋,式样古朴,坚固宽敞,称为“林屋”,与南门直街的梁屋及仓岗的青砖屋群、镬耳屋群一起成为当时的“高尚”居民住宅区。

东门直街的深巷与后来建成的中山公园相连,为吴氏族人的聚居地,附近有吴氏宗祠及所属的天香园,后吴氏宗祠及天香园成了中山公园用地。

东门直街与县前街是四会古代最早发展起来的商贸区,店肆立于其中,以后才逐渐向东门城外扩展。民国时期,东门外的龙江岸边发展有猪仔行、咸鱼行(又称“仓前街“)等专业市场,还有众多蔬菜、鱼肉等摊档,成为四会的商业旺地。

现今的变化:

而如今,经过创文的升级改造后,东门直街完全拭去了旧貌,变了模样。

▲整改前

▲整改后

信息来源:四会文明网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四会街坊知道吗为什么四会没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