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种痘防天花是否安全有效康熙竟拿他们做试验
TUhjnbcbe - 2022/9/6 8:36:00

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康熙《庭训格言》

仅供临床研究的新冠病*疫苗

随着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国人手中又增加了一把对抗传染病的利刃。

其实,新冠肺炎病*疫情,只是人类漫长进化史中面对的传染病之一,还有很多传染病出现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对人类的危害更大。

天花,便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出现较早的烈性传染病。

人类最早的一例有实证的天花病例,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RamsesV,公元前年)。在他的木乃伊面部,人们发现天花病发所特有的痘痕。

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

从那以后,人类就投入到了与传染病病魔的抗争中。直至年,英国人琴纳(又译为詹纳)创造了通过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才使人类彻底告别了面对传染病时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宣告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而琴纳,也因为发明并推广了免疫接种,被尊称为“免疫学之父”。

琴纳在接种牛痘

其实,相对于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中国人早起其之前多年的大唐开元年间,便开始了通过种痘的方式对抗天花。

1.国人初识天花(东汉时期))

后汉书记载:“痘乃马援征交趾带归”,即后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5年),东汉开国元勋马援征讨交趾(今越南国)国后带回来的。这是中国对天花来源最早的记录。

到魏晋时期,中国经历了第一次天花大爆发。

对于天花,晋代医生葛洪有如下文字描述:“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治疗,剧者多死。治得瘗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之气也。”这成为了世界上对天花病最早的文献记载。

晋代名医葛洪

人们当时对天花所采取的所谓“治疗”手段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如“食鼠肉、白鸽、蜈蚣入鸡卵中蒸食”,“兔皮疗豌豆疮方”,“取无根之水煮高山红花,捣之敷于脐”等。

这些都是中国人同天花斗争的艰难尝试。但从这些偏方本身原理和后来天花流行的趋势来看,以上的那些治疗效果应当不会太尽如人意。

天花肆虐下的欧洲

人们也因此对天花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这种恐惧,甚至能左右下一代君主的人选。当年,年幼的玄烨(即康熙皇帝),之所以被确定为顺治(死于天花。“出家”一说子虚乌有,无实证)的接班人,与他曾经得过天花,并被认为不会再发具有很大关系——老子死于天花,总不能再找一个新君即位不久也死于天花吧?

死于天花的顺治

2.早期的免疫接种(大唐开元年间)

天花如此肆虐,智慧的古人自然不甘束手就擒。

在年由武荣纶与董玉山合撰的《牛痘新书》中曾有记载,大唐开元年间(年~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是世界上出现的关于接种的最早描述。而这比琴纳年开展接种牛痘,以获得天花免疫的做法,早了将近年。

而另一部医书《痘疹定论》的记录则相对更详细一些:宋真宗时期(公元~年),宰相王旦请峨眉神医为其幼子王素种痘。

宋真宗宰相王旦,谥文正

即便按照相对保守的《痘疹定论》,中国人种痘时间也都比琴纳早余年。只可惜,以上两部医书中提及的接种方式都没有流传下来,也没有被大面积传播,更无从证实其实际效果。

3.接种的改进和推广(明朝隆庆年间)

历经漫长的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代隆庆年间(~),种人痘技术已大有改进且已被广泛使用。

根据俞茂锶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一书中的记载“闻种痘法起于明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天花)者,宁国人居多。”

另外,张琰在其著作《种痘新书》中有如下记载:“余祖承聂久吾先生之教,种痘箕裘,已经数代,余读父书,遍临疽病几及万人……”两部书都较为明确地表明,在16世纪中期,中国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大范围种痘了,且仅张琰家族就种痘“几及万人”。

中国古代人痘术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四种。

(1)痘衣法,即把天花患者穿的内衣或涂痘浆于衣给未出过天花的健康者穿。

痘衣法

(2)痘浆法,即用棉花团沾天花患者的痘疮浆液,塞人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

(3)旱苗法,即将痊愈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细,用银管欢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

(4)水苗法,即将愈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细,浸入水中后,再用棉花蘸沾塞入未出天花者的鼻腔内。

尽管4种方式逐步在改进,但是被种入体内的痘原体,不确定性强,且*性较大。而一旦供体选择不当,给受体接种重症天花病*,那就是将“预防接种”变成了“主动投*”,风险较大。

4.生苗变熟苗(明末清初)

针对之前接种中出现的失误,人们提出了“熟苗”的概念:“其法专用种痘之痂以为苗,是名‘熟苗’”。

具体而言,就是不再直接从病人身上获取具有较高*性的痘苗,而是选用经过多次接种后在康复病人身上产生的痘痂作痘苗。

种痘工具

这种先进的做法记录在《种痘心法》一书中,并自成一派——“松江派”,以区别于之前习惯用“生苗”接种的“湖州派”。

“熟苗”选育遵守的“火*汰尽,精气独存”原则,与现今培育*性失活而抗原性独存疫苗选育原则如出一辙,在产生免疫效果的前提下,极大提升了安全性。

《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敦者,二、三十耳。”由此推算,当时种痘成功率在99.8%~99.63%之间。熟苗的安全性可见一斑。

种痘新书

5.皇权的推动:清朝康熙年间

既然种痘技术如此安全、种痘效果如此明显,*府便开始大力支持。

年,清*府设立“查痘章京”,专为检查天花的防疫工作,并将种痘术纳入*府行为。

此举更是得到了康熙大帝的大力支持。

也许是对天花有着切肤之痛,康熙写下《庭训格言》,说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之生者,岂偶然耶?”

康熙亲自推广种痘

也即是说,康熙为了验证种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竟然不惜拿自己的子女和亲贵们的子女们来进行试验,结果得出了:“凡所种者皆得善愈”。也许,这就堪称历史上参与者最为尊贵得一次“临床试验”吧。

既然皇家的测试都是安全的,那么小民们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于是,年,清*府颁布的《医宗金鉴》,专门制定了“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一卷,将种痘技术进行了规范。

据当时外国传教士鲍尔记载,仅山西一省,天花死亡率由50%~60%骤降为1%。

可以说,中国人口在乾隆朝以前的~千万剧增至乾隆后期的将近3亿,人痘技术即便不是首功,也绝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民国号召种痘的画报

可惜,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尤其医疗科技的矇昧,人们虽然基本掌握了天花的接种的技术,但是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无法系统而深入地发展免疫学,对现代医学更是难以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使“免疫学之父”的桂冠花落旁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1
查看完整版本: 种痘防天花是否安全有效康熙竟拿他们做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