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姜春华:宣透清络益气温阳
姜春华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
慢性肾炎最主要和最显著的症状是水肿,因此,对本病的研究即从这一主症人手。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十分久远,秦汉时期的《*帝内经》已有对水肿的症状描写,并对其病因治法作了论述,其后历代医家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们认识到,水肿的出现和消失,并不代表本病的发病与治愈,因此,围绕水肿这一主症进行辨证论治,参考实验室检查进行探讨。这就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本病形成之原因,诚然有外界的因素,如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治节失司,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而发为水肿。风湿相搏伤人,反复感受外邪,脏气受损,不能化气行水,亦可发为水肿。但是更重要的是内在病原,即正气内虚,卫外失护,热*下遏,伏于肾络,本病病程长,迁延难愈,是病情复杂、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并恢复病体之表现。临床上常可见到患者面色?白,肢冷畏寒,腰膝酸软,乏力纳呆等脾肾不足之证。人体水液,关乎肺、脾、肾三脏。三脏怯弱,水液运化不利,积留停滞,发为水肿。本病水肿反复难消,无疑是三脏内虚。本病患者抵抗力极其低下,常易受外邪感染,以及疮*内犯,此因正气不足,无力卫外之故,在实验室指标方面,本病常可见蛋白尿。这也是因脾虚不能运化精微,清气不升,肾虚不能固摄精气,故人体蛋白漏出渗于尿液。本病患者常有贫血现象,此因久病气血两亏之故。除了正虚之外,热*下遏,伏于肾络,亦是内在病原之一。临床可见,本病单纯用扶正未必奏效,盖因正虚之外尚有邪实之故。正虚于内则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其感受外邪与一般人不同,不仅仅发生外感病,其肾炎往往由此诱发反复加重。这就是外邪中人后引动肾络蕴伏之热*所致。本病后期进入尿*症,即此热*泛滥之故。
治疗本病,正是针对这些病因病机考虑的。总的原则为扶正祛邪。扶正乃健脾与补肾,祛邪则为宣透清解,先生根据本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表现,抓住水肿、感染、血尿、蛋白尿等四个方面,以辨证论治为主,又针对性地选择特效的药物,从而形成较为有效的治疗方药。
一、治感染,益气清解,透泄肾络
慢性肾炎的病因与发病原理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人认为本病与急性肾炎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是一种与感染有关的免疫反应性疾病。临床上可以见到本病起始时有感染的症状。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患者亦易于发生感染性疾病,从而造成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若见患者头痛眩晕,畏寒发热,咽喉肿痛,面色?白或目胞浮肿,下有腰府酸痛,尿意频数,小溲短赤而混,此因旧病正虚,正不御外,易罹虚邪贼风,邪风中人,引动伏邪,则内外相应,虚实相兼。临床创用益气扶正,疏风解*,透泄肾络之法,祛邪而不伤正,扶正以助祛邪,务使新感表邪从外而透,肾络之热从下而泄。常以*芪、*参、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肺脾二脏,调节水液,本病因二脏虚怯,故有水肿。肺气不足,表卫不固,故以补肺以固表,健脾以益肺。参芪又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防风、僵蚕、蝉衣等祛风解表。外感表证,解表为先,先生认为祛风药轻扬剔透,还有缓解免疫变态反应的作用,银花、连翘、六月雪、地丁草等清热解*,能抑制病灶的感染。在此将透泄一法从温病借用于肾炎。温邪由卫入气,临床常以祛风药轻透,以清热解*药宣泄,凭借药物之轻灵流动,使温邪烟消云散。祛风药与银翘相配,能外达表邪,与六月雪、玉米须、地丁草、茅根相配,能增强清热解*药对于肾络热*的透泄作用。另有玉米须、白茅根,有利尿消肿之功。临床中最为常用之品乃爵床。爵床一药,始载于《本经》,书中说它咸寒,主腰脊痛不可着床,俯仰艰难,除热。后世医著论述不多,但近代民间应用广泛,有清热解*,利湿消滞,活血止痛之功,能治外感发热,咳嗽喉痛,痈疽疔疮,也能治肾炎浮肿。现代临床证明它治肾炎水肿有一定疗效。临床实践证明它能降尿蛋白。它既治肾炎本病,又治新近外感,实为疏风解*,透泄肾络,祛瘀利湿之佳品。因此,将此药用作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
张某,女,48岁。患慢性肾炎已4年,常因感冒咽痛出现血尿及蛋白尿。上周高热咽痛,尿检红细胞(十十十十),蛋白(十十十)。曾用中西药物治疗。高热已退而转为低热(37.8℃),咽喉仍有红痛,小便化验未见好转,面色萎*,目胞虚肿,神疲乏力,小便频数混赤舌质淡,苔薄*,脉浮濡而数。此系正虚风邪外客,热*扰动肾络,拟益气清解,透泄肾络。处方:*芪25g、*参15g、白术15g、防风12g、银花12g、连翘12g、僵蚕12g、蝉衣6g、六月雪15g、玉米须30g、地丁草15g、茅根30g。7剂,每天一付,水煎服。
二诊:咽痛低热已除尿检:红血球少量,蛋白(+)。上方去银花、连翘,续进7剂。
三诊:小便常规正常,蛋白消失,余恙亦除。又服14剂后停药,慢性肾炎半年未发。
二、除水肿,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水肿是慢性肾炎最易觉察的临床表现。它最早被发现也容易反复。因为慢性肾炎患者体内白蛋白从尿中丢失,血浆蛋白过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导致水肿。古人对水肿有长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辨证角度看,慢性肾炎的水肿,主要属于脾肾阳虚,气不化水。盖肾为水脏,藏一身之精,乃命火发源之地,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脾为阴土,乃后天之本。赖肾阳以煦动,输布水谷精微,五脏精气非其不能奉养。若内伤劳倦,外感寒湿,损及脾阳肾阳,则清阳不升,精微下泄,气不化水,则水湿泛滥,浮肿而面白肢冷,尿少而蛋白漏渗。常见到纳呆便溏,乏力畏寒,腰膝酸痛,舌淡胖,苔白滑。根据多年经验,认为用实脾饮与真武汤较合拍。常以附子、桂枝,或肉桂、生姜温肾通阳,剂量较重,又用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葫芦巴等温补肾阳,使刚柔相剂,肾阳蒸腾,脾阳得运,精微转输,水精四布,小便通利,水肿得退,又以红参、*芪、白术、茯苓健脾培土,利水消肿。上述健脾益气、补肾温阳之药,均有调节人体免疫之功能,对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纠正作用。此外,先生还用车前子、大叶金钱草、玉米须、茅根以利尿。诸药配合,确能温阳益气,鼓舞脾运,复壮肾阳,蒸腾气化,通利水道,转输精微,而浮肿消退。此亦即如张景岳“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之谓也。
刘某,55岁。患者10年前于劳动时疲劳复渍水湿,渐有浮肿,后因血尿、蛋白尿而诊断为急性肾炎。虽经治疗,但因失于调养,浮肿始终未退尽。年5月,疲劳后出现全身浮肿,腰酸乏力,尿蛋白(++++),诊断为慢性肾炎肾病型而住院治疗,曾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利尿剂而疗效不显,请会诊。实验室检查:尿蛋白(++++),颗粒管型(++),24小时尿蛋白总量8.65g,症见面色?白,全身水肿,两下肢按之没指,形寒畏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滑舌质淡胖嫩,脉沉细。显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精微失于转输,渗漏于下。治宜健脾温肾通阳利水。处方:*芪30g,炮附片12g,桂枝12g、红参6g(另煎代茶),白术9g,茯苓15g,仙茅9g,仙灵脾9g,巴戟天12g,白芍9g,胡芦巴6g,车前子15g(包),生姜3g。14剂,每天一付,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浮肿明显消退,胃纳大振,小便增多,形寒便溏好转,尿蛋白下降到(十),颗粒管型消失,24小时尿蛋白总量下降到0.63g,血浆总蛋白与白蛋白上升,原方去车前子加山药9g,陈皮6g,续服30剂。
三诊:浮肿全退,舌转淡红,脉细濡,症状基本消失尿蛋白(一),24小时尿蛋白总量0.15g,血浆总蛋白与白蛋白、总胆固醇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康复出院,随带金匮肾气丸、复方胎盘片常服以善其后。随访一年未复发。
三、止血尿,滋阴清热,化瘀止血
血尿亦是慢性肾炎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肾小球的炎症所造成的。一般是显微镜下血尿,亦有肉眼血尿。《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篇》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阴……涩则病积溲血”。根据热在下焦和少阴脉涩病积可致血尿的理论,认为慢性肾炎正气内虚,热*下遏,肾阴受损,相火内动,扰乱阴络,隂络损则血下渗,发为血尿。若渗血日久,下焦离经之血成瘀与热相搏,瘀热互阻,涩滞肾络,更伤肾阴。如此循环则尿血迁延,反复发作。因此,慢性肾炎尿血,较为常见的病机是肾阴不足,瘀热阻络。其特点为:单用滋养肾阴药物无效,单用清热止血亦无效,相反可引起血块堵塞,排尿困难。兼有瘀热证,如口干而不欲多饮,低热,身有紫癜,舌红有青紫瘀点,舌下青筋暴露,脉细涩。临床采用滋阴清热,化瘀止血一法,养中有清,止中有化,使肾阴复而络脉静,瘀热去而尿血止。慢性肾炎血尿用活血化瘀法是颇有深意的。此时肾脏内有炎症,肿胀后期有纤维化,肾脏萎缩,皆为中医血瘀之证。现代临床与实验都已证明,活血化瘀药物有改善肾血供应,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的作用,并对肾小球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慢性肾炎病程较长,血瘀证多有兼挟,因此用活血化瘀法时,应以中医辨证为主。以《兰室秘藏》通幽汤为主。以首乌、生地、旱莲草、女贞子等益阴扶正,以*柏、大小蓟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以鳖甲、桃仁、当归、红花、丹皮、赤药、牛膝、益母草相配,善通下焦阴络之结,清理离经脉外之瘀,凉血活血,推陈致新。
李某,女,36岁。慢性肾炎6年,经常出现血尿和蛋白尿,但以血尿为甚。曾用西药治疗无效,后看中医。曾用六味地*丸与小蓟饮子等滋阴凉血药,一度血尿好转,以后又复发,再用原法却无效,反而小便不畅。刻诊尿常规见红细胞(+++),尿蛋白(+),形体消瘦,面色略黑,口干燥渴但欲漱口而不欲饮水,眩晕腰酸,身发紫癜,舌质黯红,边有瘀点,脉弦细而涩。此非六味地*丸与小蓟子之过,乃阴虚瘀热,肾络阻滞之故,滋阴凉血有余,化瘀活血不足。宜滋养肾阴,清热化瘀。处方:生熟地各15g、旱莲草15g、首乌9g、*柏9g、大小蓟各15g、赤芍9g、丹皮6g、桃仁9g、当归9g、红花45g、鳖甲15g、牛膝15g、生甘草6g、益母草15g。7剂。
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尿常规:红细胞(+),尿蛋白),小便通畅。原方去丹皮续进14剂,后小便常规阴性,随访一年,血尿未见复发。
四、消尿蛋白,益气补肾,固摄精微
慢性肾炎过程中,蛋白尿常常存在。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白蛋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属于精气的一部分。精气赖脾之升以转输、肾之固以封藏。尿蛋白长期流失不止,与脾肾气虚,固摄无权有关。其病机是脾虚气陷,清气上升,清浊互混,精微下注,或肾气亏损,阴阳两虚,封藏失司,精气漏泄。临床治疗以持续性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肾炎,有两条经验:健脾摄精,重在益气升提;补肾固精,务须阴阳互调。常以*芪、*参、苍术、白术、山药、茯苓、升麻益气升清,健脾摄精。熟地、萸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首乌滋肾中之阴。潼蒺藜、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杜仲、牛膝补肾中之阳。龙骨、金樱子涩漏固脱,收敛精微。另用黑大豆与爵床二味重要药物。对黑大豆,谢利恒氏曾曰:“此物色黑属水,为肾之谷,人肾之功最多”。能滋补肾阴,固涩肾精,又能活血解*。爵床为民间草药,能清热解*,利湿消滞,活血止痛。能降尿蛋白、消浮肿。临床常用黑大豆丸(黑大豆g,山药60g,*芪60g,苍术6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g,开水吞服,配人辨证复方中,每获良效。在病情稳定后,常服丸药,以资巩固。
胡某,女,56岁,营业员。患慢性肾炎6年余。小便化验尿蛋白常在(+~++)之间,无高血压及血尿。常有浮肿。面色?白,腰膝酸软,气短神疲,头晕乏力,大便不畅,咽痛每周发作一次,舌淡红,脉细濡,此乃脾肾气精两虚,固摄无权。拟益气健脾,补肾固摄,清热利咽。
*芪30g、苍术15g、茯苓15g、黑大豆15g、杜仲15g、爵床15g、山药15g、山萸肉10g、丹皮10g、知母10g、*柏15g。14剂,每天一付,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胃纳转佳,精神较振,咽痛未发。惟仍腰膝酸软。加*参15g,狗脊15g,14剂。
三诊:症状减轻,尿蛋白(+),加补骨脂9g,菟丝子9g,14剂。
如此加减治疗半年后,蛋白尿消失。连查数次,均为阴性。略有浮肿,腰脊酸。加泽泻10g,木防己15g。半年随访,尿检正常。
笔者参加世界中联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与同仁们合影留念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