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炎症性关节炎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单钠尿酸盐晶体在人体组织和体液中的沉积所致。由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工业化国家中至少有4%的成年人受到痛风的困扰。痛风属中医学白虎历节、痹证范畴,其名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独活,微温,无*。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刘教授认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本虚标实,湿热痰瘀相互为用;本虚有先后天之分,脾肾是关键,浊*瘀结为之标,外邪流注经络,痹阻关节发病。
病发急者,化*止痛
急性关节炎是痛风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痛风患者高嘌呤饮食或者饮酒后,关节突发红肿热痛,常于夜间痛发,每每疼痛剧烈,不堪忍受,常伴有发热口渴,心烦面赤,舌红苔*腻等热象,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典型症状。足部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是其好发部位,也常见于足踝、跟、膝和手指、腕、肘关节等处。
急性发作期,浊湿化热,瘀阻关节,刘教授主张此时应以缓解病人疼痛为主,急则治其标,选取清热解*,止痛通络的药物,先稳定病情,减轻病人痛苦。临床上根据病人自身情况,选用四妙丸(苍术、*柏、牛膝、薏苡仁)加减,清热祛湿,化瘀解*。能有效缓解热痛肿盛症状,临床疗效明显,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基本方。
病趋缓者,利湿泄浊
刘教授认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后即进入间歇缓解期,此时症状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程度减轻,临床常见关节肿胀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受累关节尿酸盐沉积肿大,可见明显痛风结节,触之僵硬。刘教授分析,此阶段湿浊留恋肢体经络关节,与血相结形成血瘀,正气亏虚加湿热外邪侵扰瘀阻,血瘀经久不化,瘀*阻络。痰饮湿浊,其性重浊趋下,表现为脚肿如脱、独足肿大等。病程迁延难愈,痛风石难以消退,久病耗损精气,可致阴阳俱衰。此期没有急性期骤然发作、红肿热痛等急性症状,故应标本兼治,更重其本,刘教授常选用萆薢、威灵仙、薏苡仁等,诸药合用,扶正不忘祛邪,祛湿泄浊通络兼有健脾补肺,临床能起到良好疗效,是为常用药。病久及肾,益肾利湿
刘教授认为,痛风患者最易受累脏腑不外脾肾二脏。治疗上刘教授主张益肾健脾,祛湿泄浊,临证常用熟地*、山药、茯苓、山萸肉、水陆二仙丹等加减,扶正为要,用药多滋补,适当加入清利之品,临证要细审虚(脾肾亏虚)、实(浊瘀邪气)之多少,不可过用补益而致闭门留寇,亦不可一味泄浊,而致脾肾更伤。医案一则
叶某,男,89岁,年05月15日初诊。患者因3天前饮酒后,夜间痛发,左侧第一、第二跖趾关节红肿热痛,行走困难,双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可见痛风结节,腰膝酸软,口干口苦,夜寐不安,流涎,纳食尚可,夜尿3~4次,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腻,脉细滑。诊断:痛风性关节炎(肾虚湿滞型),予以利湿泄浊,通络益肾。处方:川牛膝,威灵仙,扯根菜,益智仁,土茯苓,萆薢,积雪草,海金沙(包煎),玉米须,六月雪,石韦,金樱子,盐续断,甘草。7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禁酒,多饮水,少食高嘌呤食物。二诊:患者诉足趾疼痛明显减轻,手关节僵硬程度缓解,腰膝酸软,小腹坠胀,夜尿3次,舌质暗、苔薄。刘教授认为这是间歇缓解期肾脏损伤的典型表现,治疗上予以补肾消肿,祛湿化浊,原方去川牛膝、玉米须,积雪草加量至30g,盐续断加量至15g,加皂角刺、夏枯草,地肤子,继服14剂。三诊:患者已无明显自觉症状,局部红肿消退,其他症状基本降至正常。患者要求巩固治疗,缓则治其本,以补肾健脾固本为主,兼利湿化浊、消肿散结。处方:连翘,夏枯草,瓜蒌皮,芡实,萆薢,土茯苓,六月雪,盐续断,威灵仙,海金沙(包煎),石韦,山萸肉,积雪草,金樱子,甘草。14剂,每天1剂,水煎服。后以该方加减服用1月,诸症好转。随访至今,症状未再发作。按:本例患者病年龄大,结合临床症状可诊断为肾虚湿滞型痛风。初诊急性期表现较明显,予以利湿泄浊、通络益肾为主,以缓解红肿热痛症状,减轻痛苦。二诊患者疼痛好转,治疗以肾脏损伤为主要方向,此时治以补肾消肿、祛湿化浊,标本兼治,祛邪不忘扶正。三诊为巩固治疗,患者检查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治以补肾健脾固本,同时予利湿化浊、消肿散结。三诊侧重各有不同,药味及剂量均细细斟酌,精益求精,终获良效。刘喜德,杭州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擅长中医治疗风湿病、脾胃病、中医内科疑难杂症。
门诊时间:周一、三全天,周五上午,周日上午。
门诊-。
传承中医经典,弘扬中医文化
刘喜德工作室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