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学称为小儿腹泻,俗称“拉肚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夏秋季,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
明代《古今医统》云:“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内因,必致泄泻。”清代《医宗金鉴》“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消温补治宜精”。故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多见。
治疗
泄泻病因繁多,故其治疗当辨清寒热虚实后加以施治,且除内服汤药外,也可配合外治、食疗等方法。
湿热泻患儿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样,泻下急迫,粪色*,臭秽,或有发热、口渴、小便色*等症状,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疗主方:葛根芩连汤,
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或小儿胃肠康颗粒。
食疗方:加味竹叶粥淡竹叶60g、荷蒂一个同生石膏、扁豆加水煎取汁,加粳米g、砂糖少许,煮成稀粥,每日两次。
风寒泻患儿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或有肠鸣腹痛,或有怕冷发热、咳嗽、流清涕等风寒外感症状,四季均可见。
方选:藿香正气散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
外治可用兜肚法:干姜、肉桂、川椒、胡椒、生姜、葱白等份炒热,装在肚兜里,放于患儿腹部,热敷20~30分钟,每日1~2次,连续2~3日。
食疗可用加味防风粥:先将防风、藿香、葱白、白蔻g、苏叶水煎,沸后10分钟,取汁去渣,另用粳米g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即可,每日两次。或用姜茶饮:取绿茶、干姜丝各3克,放在瓷杯中,以沸水毫升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代茶饮服。
伤食泻患儿大便稀溏,夹有乳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如臭鸡蛋,腹胀,腹痛,大便前腹痛较剧烈,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发病前有暴饮暴食史。
治疗方用:保和丸。
中成药:保和片。
食疗方:焦三仙粥: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15g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加粳米50g、砂糖适量,煮粥,两餐之间当点心服食,不宜空腹食用,每日两次。
脾虚泻患儿大便稀溏,臭味轻,多在饭后出现腹泻,面色萎*,消瘦,精神不佳,多在脾虚体质或泄泻治疗不当,延误病情的小儿中出现。
治疗方:参苓白术散,
中成药:健脾八珍糕。
外治可用小儿腹泻贴贴敷。
食疗方可用扁豆山药粥:将白扁豆60g、山药60g、大米50g洗净,同煮成粥即可,每日两次。
脾肾阳虚泻患儿久泻不止,食入即泻,大便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有时甚至见脱肛,肢冷,精神萎靡。
治疗方: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食疗方用加味金樱子粥:芡实50g去壳,金樱子15g去核,与山药50g同入砂锅,加水煎汁去渣,再粳米50g与药汁在小火上煮成粥,加白糖适量即可,每日两次。
当小儿泻下无度,次频量多时,则发生损阴伤阳的变证,出现精神萎弱,皮肤干燥,啼哭无泪,口渴喜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眼窝及囟门凹陷的气阴两伤证,或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哭声微弱,冷汗肢凉,尿少或无尿,脉细欲绝的阴竭阳脱的危重证候,医院就诊。
家庭小喇叭:支招宝妈宝爸
1.预防调护是关键:
⑴注意腹部防寒保暖,夏季应避免空调直吹。
⑵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进食宜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食物。不暴饮暴食。夏季注意不进食腐败变质食物。
⑶注意卫生。小儿及其看护人都应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餐具要卫生,玩具和小儿能够触摸到的家具,要勤冲洗。
⑷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患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2.补液、饮食调理是重点:
⑴补液:腹泻一开始就要给患儿更多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①米汤加盐溶液:米汤ml+细盐1.75g(一平啤酒盖的一半),随时口服。
②糖盐水:白开水ml+白糖10g(2小勺)+细盐1.75g(半啤酒盖),随时口服。
③口服补液盐(ORS)溶液:家长于市面药店可买到口服补液盐,原则上每腹泻一次给服ORS液50-毫升。ORS为2/3张液体对预防脱水张力过高,应注意另外适当补充白开水。
如患儿进水困难,腹泻次数增多,呕吐频繁,不能进食,甚至出现啼哭无泪、尿量减少或无、囟门和眼窝凹陷、精神不振或烦躁、口唇干燥、口渴喜饮、肢端发凉请及时就诊。就诊时请携带患儿大便以便明确诊断,及时确定治疗方案。
⑵饮食调理:人工喂养儿配方奶粉稀释后喂养,辅食添加期的患儿平时习惯的辅食可继续食用,暂停添加新的辅食。忌食生冷瓜果,忌食菠菜、油菜等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忌食豆类、豆制品等易引起腹胀加重腹泻的食品。
小儿腹泻莫要慌,省中医儿科为您保驾护航,东西两院均就诊,西区夜间急诊忙,饮食调护、辨证施治保护您宝宝早安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