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西医,道不同也可相为谋
TUhjnbcbe - 2021/8/20 2:17:00
重要小贴士

为进一步提高论文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更为深度的促进名医经验传承和传播,中药大品种联盟于年7月2-4日在山西大同举办中医药科研论文与SCI写作培训会议,此次。该培训班围绕名医学术思想、经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与期刊论文发表等相关内容,从名医传承者和研究生实用的角度对撰写相关论文与申请相关项目的经验进行广泛交流。报名直接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

⊙作者:于颖

⊙编辑:一墨

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也不见得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回顾遭遇西医百余年来的步步进逼,甚至几多濒临“生死存亡”的过程中,中医不仅没有被抹杀、被废弃,还在21世纪科学、文明的今天,广泛传播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治病救人、维护健康,如果不是人类还面临着很多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即便是纠缠了百余年的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中西医学,也可能“相为谋”,殊途同归。

一说“上火”,但凡是有些生活阅历的国人,似乎都知道喝点绿豆汤、菊花茶能“清热败火”;突发昏厥,掐一下位于鼻唇沟的“人中穴”,恰如中世纪的欧罗巴人嗅一下“阿摩尼亚”,有时还真是个紧要的促醒法宝;至于“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医生开处方”、“大怒伤肝”等广泛流传的谚语,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遍布的小贴士。然而,一旦将这些日用而不知的“常识”同中医挂上钩,就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或乐于接受的了。近些年来,对中医“科学性”的质疑未尝停歇,不仅仅成为医界、学界的热门话题,有时候连整个社会都会参与大讨论——全体民众迅速而又自觉地分成“中医粉”和“西医粉”,不管是从理论还是疗效切入,大有人人都是专家的架势,口水仗一场接一场,谁也不服谁。之所以没有同数学、物理、化学一样,医学还能分出“中”和“西”,还能产生如此大的分歧,是因为人类至今无法用一套医学体系、理论穷尽所有的探索。事实上,现在一般不称西医,而称现代医学或生物医学;所谓中西医之比较,实际上是用中医来比较16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之间的西医主流概念。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也不见得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但医学里的“中”和“西”,并非如“是”与“非”、“科学”与“非科学”那般完全对立。回顾遭遇西医百余年来的步步进逼,甚至几多濒临“生死存亡”的过程中,中医不仅没有被抹杀、被废弃,还在21世纪科学、文明的今天,广泛传播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治病救人、维护健康,如果不是人类还面临着很多影响生命与健康的“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即便是纠缠了百余年的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中西医学,也可能“相为谋”,殊途同归。

[中西医相遇、碰撞和抗争]

在任何社会,一种医疗方法体系的强弱不仅是系于它本身的客观疗效;同样重要的,是社会*治群体的理念,是否容纳这种医疗方法体系背后的世界观。——Paul.Unschuld:MedicineinChina-aHistoryofIdeas

国人对西医没有明显偏好,视病而择

明朝16世纪末,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来华,他将西方宗教带入中国的同时,西方医学也跟着被介绍进来。利玛窦撰写的《西国记法》中,载有解剖学和生物医学知识,尤其是描述了人体大脑的位置和记忆功能。西医知识传入始于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之后,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瑞士传教士邓玉函(JeanTerrenz)。年邓玉函抵达澳门,他曾在当地做过尸体解剖,“迨将胸部剖视,则肺干如海绵,其上蓝点甚多”,此为西方医生在华施行剖验尸体的最早记录(范行准《明季西洋传入之医学》卷7)。年—年,邓玉函在杭州口译《人身说》一书。年山东进士毕拱辰从汤若望手中获得《人身说》遗稿,易名《泰西人身说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晞介绍,若按现代系统解剖学原则作分类分析,《泰西人身说概》涉及了运动、神经、循环和感觉系统。邓玉函参与翻译的另一部解剖学著作是《人身图说》,含21幅配有文字说明的人体解剖图。《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两书都介绍了当时西方的疾病知识,比如脑溢血、胃下垂、梅*等。这些医学知识最初只影响了小部分人,未受到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西医,道不同也可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