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才利于实施。
论疫苗注射后到底有没有效,乙肝疫苗测个两对半就知道了,但有个疫苗更直观。
年,盟*在中国境内战场上发现了奇怪的事,明明*队都接种了牛痘,却还是出现了很多士兵感染了天花。后来调查很容易就发现了问题,这些士兵种牛痘后根本没生痘,也就是说这些来源于印度的疫苗没有起到作用。
这得益于天花疫苗特殊而又直观的反应,看看有无生痘就能知道是否有效。要不然,估计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光原因调查就要耗费不少精力。这就是直观的力量,阿斯利康疫苗血栓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至于其他的疫苗的有效性,除了英国硬刚的提出了暴露实验,其他的到底有效多高还等待时间证明。
如果能有类似牛痘这种直观的反应,估计现在大家冒着各种风险也愿意尝试。
回到文章标题,我买了盒霍胆丸,不是第一次吃这个药,但这次我有点犯迷糊。因为我之前一直吃的花城药业的产品,这次没能买到。吃药的用量上,纠结了一下。
这是新买的品种,用法用量写的是“一次3-6克,一日两次”。
看上去没毛病,可是3-6克到底是多少?赶紧翻看了一下之前花城药业的产品,也有3-6克的说法,但有个更直观的解释“半瓶盖到一瓶盖”。
这种对于用量的解释直观、人性化,最重要的是易于实施。
我再举个例子,同样的药,加色素的好还是不加色素的好?
可能很多人会说,无色素的好。比如省了原料钱,毕竟色素在治疗过程起不到药理作用。但使用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这款口服液用了胭脂红,量取时就容易分辨刻度。
其他的用类似胶头滴管取的药,也是加了色素。方便用药人员观察,毕竟有颜色的液体更容易看到。
那么颗粒剂呢,要不要加颜色?
我遇到过这事,孩子感冒了,用的某款颗粒剂,要溶于水喂下去。但经过一夜的喂药湿毛巾敷等操作后,第二天一大早自己也头晕脑胀,懵了。看着小杯子里的水,实在想不起是否加过药。还好是新开盒的,愣是从昨天使用数量一一溯源才搞清楚。
我以为我这是个例,不具有代表性,但后面有一次和朋友聊起来,朋友也遇到过这事。溶于水后,根本看不出有没有加药。孩子姥姥给冲好了药,孩子姥爷以为水杯里没放药,又给加了一袋。于是实打实的超剂量用药,没错,是看剩余量发现的。朋友一家人都是医药行业的,所以不存在没辨识力的说法,唯一的解释就是药物溶解度太好了,根本看不到残渣或者浑浊。
我和朋友说这可以给药企提意见吧?加个色素之类的。但朋友一想到变更要走那么多流程,直接放弃了想法,“算了,会把他家QA等等一系列人给忙坏的。”
最近一直和药打交道,有一种泡腾片家人在吃,最近改成国产的了,老爷子一看溶解后的水说,“这次错不了了。”
为什么?因为之前的是进口产品,每次溶解完和本来的水一样,很难看出什么区别来。有一次就把溶解后的药水,差点当成普通水给喝了。现在国产的溶解完后,能看到水表面有类似膜的不溶解物质。你能说它是缺陷,但如果活性成分都溶解了,那这种缺陷可能也是一种优势,能避免误用。
不过并不是每种缺陷都能作为特点来分析,比如我上文说的霍胆丸,我实在没明白该怎么确定3-6克。因为买到的是按版药典产的,不清楚新版说明书里有无标明如何确定用量。如果还没有修改,也或许这些年真得没患者投诉过这个问题吧。
本文作者:博普智库作者-老薛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合作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文章来源:博普智库",合作请联系后台,原创文章投稿请发送至邮箱:yyb
bopu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