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成绩好能力强为什么这些考入名校的l
TUhjnbcbe - 2021/5/21 17:49:00
一转眼,新学年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每年的这个时候,一批学生升入心仪的学校,开始崭新的学习生涯。不过,考上名校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有数据表明,大学一年级是心理问题高发的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不少人还会因此而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小编走访沪上多所知名高校,那里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告诉小编,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产生不自信,伴随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有些同学还伴有一定程度的“拖延症”。这种心理状态,在大一学生的身上尤其明显。而往前追溯,其实问题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乃至更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经显露端倪。可惜的是,家长们对此普遍认识不足。难以想象,作为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好学生居然会受到自卑、不自信的心态困扰?警惕!

“好学生”容易掉入的陷阱

就这些问题,小编采访了资深心理咨询师吕晋。她参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吕晋知名心理咨询师

吕晋认为,相比较于高中时学校和家之间两点一线的生活,大学的生活,尤其是名校的生活显得更加多元化,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和心理落差。有些学生适应得很好,他们接受了现实,承认自己和其他同学,以及想象中的大学生活与真实大学生活之间存在差距,找到了自己新的起点。还有一些学生,身上有一些其他的特质,会导致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变得越来越难以脱离。“其中一种典型的特质,我们暂且把它称作‘完美主义’,意味着人不能够接纳自己暂时的不完美。”在吕晋看来,学生的很多问题,就出在不肯接纳自己身上不够完美的部分,尤其是那些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高,不允许自己不上进,抗拒身上任何不美好的标签。

把正常的东西看成不正常,导致他们反而变得不正常。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一些正常的负面词汇,这些学生不能接受。他们希望自己永远是上进、积极、乐观、微笑的,永远做学霸。明明性格慢热,却一定要多、快、好、省地完成工作;明明心情不好,还要微笑着帮助别人,发光发热。“‘我不开心了’、‘我哭了’……对正常的负面情绪,很多学生不能够接纳,还贴上羞耻的标签,不承认自己会脆弱、无能、懒惰、不求上进,这就违背了顺其自然的道理,是对身心的透支。”吕晋曾经接待过一个严重抑郁的学生,已经在吃药了,还要参加各种大赛。“我问她,你有没有想过,这也许就是你抑郁的原因。她回答说,老师,我在外面要永远做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好学生们”固执地笃信热情大方坚强自信是好的,所以,要永远做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只是小太阳固然是好的,代表着疲惫、脆弱的小月亮又将安放在何处呢?深究!

原生家庭可能成为“罪魁祸首”

接触的案例多了,吕晋发现,那些深受“完美主义”困扰的学生,身上多半有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第一印象。父母对孩子接纳越多,家庭越容易成为一个温暖的港湾,帮助其从容面对外部的挫折与风雨。然而做父母,难就难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不光有接纳,还有改变。父母深知在社会上立足的艰难,当发现孩子身上有一些缺点,便希望能够及时纠正孩子,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好。对此,吕晋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的眼里,人们对接纳和改变的关系存在深深的误解。

接纳和改变的关系,不是‘矛盾’,而是‘顺序’。

吕晋说,孩子对于父母最原始的需求是接纳。如果一个孩子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感觉到一种“我不好就没人爱”的想法,那么他的精力将会停留于此,会做各种事情去试探,表现为“叛逆”“任性”“作”等各种各样的形式。人的成长也就此停止。相反,只有一个人发现自己被全然地接纳着,他对于接纳的需求被满足了,才可能真正地向前迈进,由儿童走向成人,由被外界完全的接纳,转变为自己对自己全然的接纳。但接纳并不代表着固步不前。接纳是成长的起点,是改变的开始。从这个点出发,改变才可能发生,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很多前来心理咨询的学生,都会谈起成长过程中,抑或当下,一些不被父母接纳的痛苦。而这种不被父母的接纳,有些则逐渐内化成为不被自己接纳。”吕晋表示,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最初始的样子,作为此生的起点。有些特质,比如做事情节奏慢、人际交往中相对内向害羞、低幼龄儿童学习时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诸如此类的特质,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对错之分,但倘若父母无法接纳孩子身上与主流标准不符合的特点,而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纠偏上,很可能造成孩子的过分敏感与不自信。渐渐的,在这样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完美有一种偏执的追求。因为过往的经历告诉他,只有完美,才能被接纳,才能被爱。他们习惯性地抗拒那些所谓的“负面标签”。这样追求完美的心态,在关系相对简单的中学时代,也许还能称之为一种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性格,“完美主义”所带来的压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也恰恰是很多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但是一旦到了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变得更多,除了成绩好,还要有才艺、社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时,“完美主义”所带来的压力要数倍于中学时代的压力,使得大学新生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进而产生逃避心态。纠错!

“自信”的秘诀不在于优秀,而在于接纳

既然“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对自己的不接纳。那么在防治手段上,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可以坦然地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那么你就已经治愈一大半了。”吕晋说,很多人都觉得,自信是建立在能力出众的基础上,但事实很可能正相反,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有没有自信,最根本的在于能不能接受一个不够好的自己。

人最强大的地方不是自己样样都好,而是可以坦荡地说,我挺差的,承认自己就是在这方面不行。当你有这样的坦荡,才可以回到客观的角度,这样的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信。

吕晋介绍,心理咨询中,有一句话叫做“关系先于改变”,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前提。要培养一个自信而健康的孩子,在亲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自己首先要能够接纳孩子身上的不足,并且把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孩子才愿意敞开心扉交流。为此,吕晋为家长支招,做到以下四点。01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感受关于这一点,吕晋还是在和儿子的相处中,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有好几次,我儿子早上醒来以后赖在床上,说不想上学。我顺着他说,对啊,妈妈也不想上班,你不想去就不要去了。这么说以后,孩子反而自己从床上爬起来,说妈妈我要去上学。”吕晋发现,每一次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如果试着接纳它,而不是压制,比如告诉他不应该不喜欢上学、不可以觉得上学不开心,那么问题的处理会非常顺畅。吕晋说,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实质性问题,只是在吐槽表达一个情绪,如果家长刻意地否定或者压抑这种正常的感受,反倒是在强化,把孩子往负面情绪上引,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02给孩子选择权的同时,告诉他选择可能的结果在吕晋看来,儿子不想上学,她没有强迫孩子,而是同意他待在家里,实际上是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她举例,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弹钢琴,同时也开始了和孩子之间漫长的拉锯战。有朋友为此烦恼而来咨询她,她的建议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我建议朋友,这么对孩子说,钢琴很贵,是爸爸给妈妈的礼物,这是妈妈的钢琴,妈妈也要练琴,现在只是借给你用,你不练就从琴凳上面下来。”结果,当孩子听说不是家长赶着给他,还有其他人和他争的时候,状态马上变得积极主动,央求母亲不要和自己抢,真的成为家长希望的样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时候他们的上进心和好胜心反而会被激发出来。”比如穿衣服这么小的事情,网上有一句流行语叫“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有的女孩子爱打扮,天气冷也一定要穿裙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不妨和孩子把利弊得失分析清楚:今天有点冷,你爱美穿裙子的话,可能会感冒,要吃药打针,没人可以代替你。“如果孩子执意不肯,那么就让她去吧,受冻感冒过一次以后,就知道该怎么穿衣服了。”在吕晋的眼里,只有自己疼过一次,才会知道应该怎么做。

就像种牛痘一样,让孩子轻微感染,然后护理好,就有抵抗力了。但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不要感染,规定他要这样,不能那样。

吕晋说,很多时候,反而是家长不能接受后果,并不是孩子。而事实上,孩子要犯错,家长是拦不住的。家长应该做的是陪着孩子从感染到治愈的过程,每经历一次,孩子就长大一点。03培养孩子学习在动态中寻找平衡的能力在变化越来越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把一切都准备好,再出去迎接挑战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父母要把这样的想法从小灌输给孩子:不是万事俱备,然后去上学,保持出类拔萃;而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获得成长。

在吕晋的眼里,人生就像是打扑克牌。父母要做的是教孩子怎么打牌,而不是把一副牌准备好给孩子。这是因为,首先,牌没有固定的打法。吕晋说,来咨询的学生中,很多人把正常的负面情况看作是不正常,这是“完美主义”者在思维上最顽固的定势:对人生预设好统一的模板,一厢情愿地去套,在这个年纪,我就要怎么样,如果没有达到,就觉得自己不好,甚至不正常。其实回过头看,所有的一切都是再正常不过。比如,有的人从5岁就开始学英语,到25岁自然可以说得很流利;又比如,同样是面对压力,有的人因为有各种资源可以调动,所以处理得好。此外,牌是一直在摸的。

我经常对学生说,不要老是看别人的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牌上。也不要有过分的执念,比如一定要打成一条龙,因为牌不一样,打法就不一样。一个3,固然很差,可是对3、三个3、四个3,或者顺子里的3,威力就很大。如果这些都没有,就等待下一次摸牌的机会。

吕晋说,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事情不可能完全预备好,而是一边出现问题一边解决问题。可惜的是,很多人会花很多时间看别人的牌,人家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我的孩子怎么办,于是就开始焦虑。

化解焦虑的方法不是说服自己这件事不可能发生,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用乐观的态度解决问题。家长把这种能力教给孩子,这样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活得自由自在。

04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安全感“我告诉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妈妈不可能代替你做选择,因为妈妈不能代替你的感受,但妈妈会帮助你实现你的选择,即使选错了出现问题,也会陪着你分析、解决问题,直到你长大成人。”吕晋说,心理咨询上,强调“跟随”的概念,意思是作为咨询师,虽然明白来访者的问题出在哪里,哪种选择对他们最好,但是医生不能代替病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只能陪着他们往前走。这是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也应该成为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给孩子无条件的安全感,这也是一种“跟随”。“家长在告诉孩子事情的利弊,让他们自己选择的同时,还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你,永远会在你的身边。”吕晋建议,平时家庭成员之间可以采用互相吐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比如,在她的家里,经常玩一个叫“丢脸大赛”的游戏。“有一次,儿子遇到一件认为丢脸的事情,怎么都哄不好,我就提议家里来一个活动,爸爸妈妈各自说说自己很丢脸的事情,吐槽完毕,孩子听得很开心,觉得自己的事情没有那么丢脸。后来,这个活动变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甚至我们还把丢脸的事情用调侃的方式说出来,组织‘丢脸相声’。”在吕晋看来,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妨把自己的不舒服说出来,请全家人包括孩子一起,帮忙出主意。

妈妈在家里呈现出负面情绪不一定是坏事,让孩子看见妈妈是怎么处理负面情绪的,或者把这件事摆出来大家讨论讨论,这也是在动态中获得平衡。

一家人抱团取暖,不要把孩子当成特殊的人,予以特殊的对待,这才是最安全的家庭氛围。当孩子满身疲惫地从外面回到家里,发现在爸妈的眼里,自己永远是好的,他就会有安全感,而不是自卑和焦虑。他休息好了,调整好了,自然会重新出发。这是作为父母,必须具有的信念。吕晋觉得,摆脱“完美主义”,学会用接纳的人生态度去生活,是每个人,尤其是为人父母,必须学习的人生一课。找到自己的起点,从不完美,走向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对于完美的向往。这是我们对待“完美”最好的态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绩好能力强为什么这些考入名校的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