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疫苗产业渗透,在“互联网+疫苗”的蓝海面前,任何新的变量都有可能改变原有的市场站位。
撰文/胖爷
编辑/胖爷
“送给自己的年礼物。”
类似的文案加上一张注射疫苗的配图,正成为微博上“凡尔赛文学”的新范式。
按照一种流行的观点:经历了年新冠疫情的催化,国内用户对于疫苗的认知正在加速深化,中国的疫苗市场将迎来行业发展的增长拐点,特别是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张。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医疗领域的创业者,纷纷开始押注疫苗的风口。近日,百度健康推出了“疫苗保障计划”,为用户提供从知识科普到在线问诊、疫苗接种预约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将在年上线场疫苗科普直播。百度正在以疫苗为切入口进行常态化、体系化的医药电商布局。
巨头角逐的“互联网+疫苗”赛道,百度的入局,能否杀入阿里京东们的医药电商腹地?
“互联网+疫苗”风口起
年之前的疫苗,似乎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比起年全球疫苗市场亿美元的规模,中国市场的规模只有64亿美元,仅占到全球市场的19.6%。考虑到我国人口占到了全球总人口的19.3%,意味着中国疫苗市场刚刚达到全球平均水准。
其中64亿美元的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细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前者是免费且必须接种的疫苗,后者是自愿且需付费的疫苗,常见的有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疫苗等等。以流感疫苗为例,目前国内流感疫苗的渗透率仅有2%左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50%以上的渗透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抵可以归结为两点原因:
一是国人的疫苗犹豫。
巴西总统博索纳罗曾向公众暗示辉瑞疫苗的副作用:打了可能会变鳄鱼、女人长胡子、男人说话细声细气……可能不少人都觉得这样的言论非常荒唐,却是“疫苗犹豫”的典型现象。或许国内未曾出现如此离谱的情景,但“疫苗犹豫”同样是一种常态。
就像在百度搜索大数据呈现的结果中,与“疫苗”关联性最强的问题里,诸如“麻烦不断”、“新冠疫苗是打好还是不打好”、“疫苗是什么”等占了过半的比例,“疫苗犹豫”的普遍性可见一斑。
二是国人的疫苗焦虑。
当疫苗成为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