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病*、细菌
早在40亿年前,地球就已经是一颗“病*星球”。如今,生物呈现出的多样性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病*,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也有1/10是在病*帮助下产生的,地球温度也与病*活动息息相关。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病*也是,于是脆弱的人类生命也一直与病*做抗争。下面我们通过几种典型病*来了解病*、细菌与人类的共生共存关系。
01
天花病*
天花病*是痘病*的一种,它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主要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人体,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常见症状有寒战、高热、乏力、头痛、四肢及腰背部酸痛。
到目前为止,对天花还没有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
感染天花的患者必须严格隔离直至痊愈,隔离时间不得少于发病40日。所以此病以预防为主,提倡接种天花疫苗(种牛痘)。而在年经过一个全球范围的疫苗接种运动而被彻底消灭之前,天花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
02
埃博拉病*
埃博拉病*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的病*。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致死原因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等。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埃博拉病*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
埃博拉病*传播速度很快,同时消失速度也很快,这正是因为埃博拉病*过于强烈,在还未等到下一个宿主被感染就已经使得原来的宿主死亡。
03
鼠疫
鼠疫也叫黑死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类动物间,主要传播途径有鼠蚤叮咬、飞沫、皮肤伤口、消化道感染。常见症状发热、*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凡具有鼠疫临床表现的患者,均应及时就医。
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鼠疫是细菌引起的烈性甲类传染病,严格隔离患者和疑似患者。对患者采取抗菌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预防手段主要是灭鼠、灭蚤,监控鼠间鼠疫,加强疫情报告。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参加防疫的工作人员应进行鼠疫菌苗接种。
欧洲大瘟疫
日俄时期,东北爆发鼠疫
欧洲黑死病时期不幸遭受鼠疫的人们请来神职人员给自己免除遭难
04
新型冠状病*
新型冠状病*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冠状病*病”。
据央视新闻消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介绍:卫生防疫专家强调,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少见,会出现缺氧低氧状态。而在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
国家为了宣传预防新冠,也在各组织的积极帮助下,各种动画图片也被制作出来,有网友调侃说:“现在出生的孩子不会认为戴口罩是这个世界默认的生存规则吧?”
病*与人——是敌也是友
我们曾经把人体内的病*都看作是致病的“瘟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在人体内的所有病*中,致病的是“少数派”。而且,它们大多只在人体感染的这段极短的时间内存在——患者被治愈或死亡后,就“死于非命”或“另走他乡”了。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和脊椎动物直接从病*那里获得了多种基因——病*侵入到这些生物体细胞内的结果。人体内复制DNA的酶系统,就有病*的功劳。所以,病*对人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有人认为把老鼠灭绝了就可以彻底阻断鼠疫的传染源,如果有方法灭绝老鼠就会斩断食物链造成生态破坏,所以人类只能与之共存,并时刻提防它卷土重来。
当前人类的组织能力较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如果疫情再次爆发,人类社会将很快作出反应控制疾病的传播人群的隔离和检疫措施也将会很有高的执行效果,科研机构同样也会尽快研制出特效药去应对疫情。
但是这也只能说明:我们由应对机制,并不能绝对确保控制疾病,如果变异的细菌让现有的抗生素也无法识别,后面人类存亡也只能靠运气了。但能否跟上新的病*、细菌的传播速度也并无定论。
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
人体内大量的益生菌其实是个很好的例子,组成人体的并不是只有我们自己,还有那些与我们组成生存联盟的微生物。而人类和其他众多生物又一起组成了整个地球的生物圈。各种生物的此消彼长,同样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与生存条件。
组成的生命体抗生素也不是万能的,细菌的快速演化同样会出现耐药性的现象,现代医学与病原体的抗争,其实是一场无休止的*备竞赛,因为细菌病*强大的适应性和无限变异的可能性。
万物之间共生共存
这场斗争,要么一直持续下去,要么就是人类的毁灭,结束时的胜利者,只会是他们。
类比一下,当前人类似乎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绝对破坏者,那今后生态平衡会不会发挥自己的调节作用。下调人类的数量或者清除这个破坏者就犹如病原体,缺少宿主导致大量消失一样,生态环境就是我们的宿主。
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种生命都会是每一种生物都会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环节,我们在努力发展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去思考,我们在生态环境中的角色,以及我们应该发挥的作用,因为共生永远是最长久的生存策略。
图片丨来源网络
文案丨林洁文、胡瑞盈
排版丨胡瑞盈
审核丨医疗保健队
喜欢这篇文章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