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老人,一生靠修鞋维持生活。
他的修鞋摊安置在当时美国的波士顿法院门外的大街上。
每当法院开庭,他总是收起鞋摊,随着人流进入法院,去旁听各种案件的审判。
一天早晨,一个衣衫褴褛满脸悔意的年轻人被带进了法院。凭修鞋老人多年观察犯人的经验,这个青年又是一个在公共场所酗酒闹事者。
那时候,在麻省的法律中,“酗酒闹事”只是一种轻微的罪行,只需被告人委托别人交一小笔保释金,便可判一年“监外守行为”。
此时,老人看着眼前这个脸上充满悔意、惶恐的青年,心中顿升一股恻隐之情。他敢肯定青年是个穷苦人,很难拿出保释金。
开庭时,老人从容地走向法官,表示自己愿做被告人的担保人,保释青年出去。老人的古道热肠和青年的悔意,深深打动了法官。他随即灵机一动,同意鞋匠的请求,下令延期三周审判。
三周后,老人陪同被告人返回法庭。老人向法官呈上一页报告——以上帝的名义发誓作证,这个青年三周来滴酒不沾,一直勤劳工作,照料祖父,空余时间还去做义工。报告上还有青年所在街区的警察和教堂牧师的签名。
法官一见大喜,当场宣布释放了青年,并象征性地对他罚款一美分。这个青年从此变成了一个终生戒酒、守法勤劳的好公民。
此后的十七年,修鞋老人共为两千多人担保,他的爱心改变了两千多人一生的命运。
老人的善举同时也影响了美国司法制度的文明进程,以致于后来麻省正式通过一项法律,专门成立了一个“缓刑司”机构,实施“仁心仁术”的新刑事司法制度。
这位修鞋老人就是一百多年前被美国载入法律史册,被誉为“缓刑之父”的约翰·奥古斯都。他留给后人的影响力不逊于美国的任何一任总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