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发酵时光系列之二打烧饼
TUhjnbcbe - 2021/4/20 20:43:00

年拍摄于老家十字路口的烧饼摊

过年期间在老家,有一天我去集市买菜,路过老十字路口打烧饼的摊子,又看到了夫妻俩熟悉的身影。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也和他们那套设备在这个路口一起定格了三十多年,成了镇上打烧饼的标志。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寒暑往来,多少雨雪风霜,他们都经历过了。除了挚爱和享受面饼变成烧饼的过程,我想不出其它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理由。

从外表上看,除了那身永远不变的穿着(每次过年回老家他们都穿成这样),女的红花棉袄,男的是老旧的中山装,每人胸前系个白色围裙。他们明显的苍老了许多,也沧桑了许多。女的头发花白,脸上皮肤不黑但是却布满了不少皱纹。男的呢背佝偻着,是长年累月被生活的重担给压迫的,腰直不起来了,走路还有点蹒跚,脸上皮肤黝黑。

一年又一年,岁月何曾饶过谁?我是吃他们的烧饼长大的,曾经我还是个孩子,时光的列车把我载到了不惑之年,头上也长出了几缕白发,眼角也有了皱纹,更何况年龄比我大、一站就是几十年的他们呢!

我路过那会,大概是中午刚吃完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起炉打烧饼,而是晒着冬春交替时节的暖阳,忙碌前偷得半刻闲,在和隔壁摊子的人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同时也在等着面粉发酵。面粉在一点点变大,变胖,变膨胀,时光同时也在发酵,一切美好和希冀也在发酵,在增长。突然我的脑海被“发酵时光”这四个字给占据。

我想到在这之前的一天,我独自一人坐在老家拆迁的新房的阳台上摘荠菜,室外最高温度二十多度,春天来的有点猛了,让人招架不住。阳光透过玻璃窗洒下来,折射到我的手上和又肥又大的荠菜上,室内温暖如春,除了骑自行车或电动车的人路过有点动静外,室外很是安静,时光在我摘荠菜的指缝间流淌,也把美食推送到我们面前……

老家的烧饼,可以说是是江苏省别具特色的地方传统名点。其他地方只要是带芝麻的烤饼,无论长的还是圆的,统叫烧饼,唯独丰县一带,将两口大黑锅扣在一起,其中上层锅切掉三分之一作为炉口,锅的外面涂上一层白灰、泥土和成的泥浆作为保温层,中间烧木炭火烤出来的圆圆的饼,才叫烧饼。

烧饼是用发面做出来的,里面有夹心。烧饼有咸的和甜的之分。咸的里面撒的是盐和五香粉,甜的可以做成白糖和红糖的。烧饼的制作方法也很独特,俗称“打烧饼”,制作烤出来的烧饼,香喷喷、*灿灿的,咬一口外焦内喧、香甜可口。

先把发酵好的面团揪成一个个髻子,髻子上涂上食盐、五香粉和精油等调制成的佐料(如果做甜烧饼,就把一小撮糖放在上面当馅)作馅,馅上再压上一小块面,把髻子揉成厚厚的圆形小面饼,接着置于瓷盘内,以半握拳头的方式,边沾面水边以打圈的方式将厚面饼挤压成周边厚、中间薄,直径大约10厘米多点的圆饼(像变戏法一样,这一步特别神奇,有技术含量在里面),用刀在周边砍出一圈条痕,形成花边,最后用食指、中指并拢挖取先前的佐料涂抹在面饼上,拍上一层芝麻,将面饼翻置在半握的拳头上,送入炉内,贴在炉壁上,经木炭火烤约5分钟后,就能新鲜出炉了。

这是烧饼最传统的制作方法,近几年铁质的壁炉出现了,制作起来效率更快、一次出产更多,但是烧饼的味道也变掉了。所以对于30多年始终如一、沿袭传统、一入口就是小时候的味道的制作工艺,显得弥足珍贵。这让我想到了卖油翁的故事,熟能生巧,每天都是同样的动作,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夫妻俩人现在就算闭着眼也能打出好吃的烧饼。

拍摄于年老家十字路口的烧饼摊

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上街买个烧饼吃,是一种奢侈和富足的事。一般小孩感冒发烧,去医院打针,回来的路上大人会买烧饼给我们吃。而且我特别喜欢吃红糖做的烧饼,红糖烧饼要另外加工(因为卖的最多的是咸烧饼,北方人以咸食为主),发烧引起的味觉变化使得甜烧饼吃起来更香甜,也是在那个年代最好的甜点了。至今我还记得被大人抱着在十字路口,就在他们夫妻俩的摊子上吃烧饼的情形。

当时的他们那么年轻,浑身充满青春的活力和干劲,旺盛得就像炉内燃烧的木炭火。而那时的我已长老高了,应该上三四年级了,大人抱起来有些费劲,因为身体不舒服就想偎依在大身上,好像唯有这样才能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那应该是秋冬交替的季节,印象中衣服穿的不太多,是个临近天黑的傍晚,医院打完针,西边的天空泛着鸽灰色,我们从南往北地走在大马路上,秋风卷着地上的尘土和落叶,夹裹着丝丝凉意,临街的商铺三三两两亮起了灯,给人很温暖的感觉。

夫妻两人就这样熟练地操作着,女的负责盘面、揪髻子,然后抹上佐料作馅,佐料上再压上一小块面,揉成厚的小圆饼,一个个摊到男人手里。男的负责把圆饼放在瓷盘里变成烧饼的初步形状,然后放入炉内烤,时间一到,把烧饼用铁质长钳夹到桌上,一听到铁钳相互碰撞的声音就知道烧饼出炉了。

我和弟弟吃上了美味,用手揭开烧饼,底儿、盖儿、芯儿三层层层分明,香甜的气味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咔嚓咬上一口,这一吃不要紧,疾病也就带去了十分之八九。往后的岁月一看到甜烧饼就想起来那个傍晚的情形,脑海里出现的是偎依在父母怀里甜蜜、温馨的画面和夫妻俩忙碌的身影。

打烧饼,在丰县一带有着几百年悠久的历史。在民间小孩种牛痘,就是注射卡介疫苗,为了预防结核感染。种牛痘七天后姥姥要去探望,买几个烧饼带上,俗称“揭疙疤”,此俗沿袭至今。还有俗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说烧饼轻,意思是烧饼是发面做的,虽表面脸盘大但用面少,多吃几个才顶饿。在农耕年代,家家户户都有地,农忙时亲戚间相互帮忙,有时来不及发面做馒头,就去街上买烧饼,以飨帮忙的亲戚,有时亲戚吃的少,就会这样劝他们多吃点。

刚出炉的烧饼什么都不配仅仅是单吃,外酥里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已经是无上的美味了。如果揭开最上层的芝麻盖,里面夹上狗肉,更是丰沛一绝。烧饼本身的劲道和酥脆,再加上狗肉的香嫩,实在是让人流连忘返,唇齿生香。丰沛狗肉,呈酱红色,色泽鲜亮,味美醇香,肉质韧而不挺,烂而不腻,可谓色、香、味俱佳。煮好的狗肉待凉透后用手撕成一条一条的,装入盘中,然后把花椒撒在上面,一盘狗肉就做成了。狗肉不适合热食,所以作为凉菜,是饮酒的最佳菜肴之一。

庆幸的是,在人人外出打工参与工业进程的时代,在丰县的大街小巷,在我们镇的街上和十字路口,还有用传统做法打烧饼的摊子,这种摊子牵动着我们在外漂泊游子的乡愁,抚慰着我们对家乡美食饥渴的味蕾,因为无论人们走得多远多久,都始终怀有难以抛舍的故乡情结。

这种情结是那片土地上特有的舌尖上的美味,是记忆里小时候的味道,是走过的熟悉的街道,是看着我长大的乡邻,是有人用家乡话亲切地叫你的乳名,是从小在一起玩的玩伴和你一起回忆童年……

我小学同学,他继承了父母的传统手艺,和他老婆一起潜心专研,深得要领,十几年做下来,在镇上也获得了不少口碑,积累了不少客户,占有了一席之地。和我熟悉的夫妻俩的摊子在镇上一南一北分布,向他们这种数十年如一日,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传统工艺,保持烧饼最初味道,满足我们思乡情结、满载我们乡愁的烧饼摊子致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发酵时光系列之二打烧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