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需10分钟。
脱贫巨著的一页
——浅谈蔡家沟村的振兴路
乡村认知调研专题文章
——Case03蔡家沟——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诸城市南湖区。诸城,汉称东武,宋称密州。本文中的蔡家沟村,是诸城市南部环常山风景区东北山脚下的一个只有多人的小村庄(左),在地域上归属南湖区。
我常登常山。从我家乘车去常山,经常会经过蔡家沟。站在常山顶上俯瞰,能看到山脚下的村落群中出现了许多新东西:水果状的建筑、卡通人物大型雕塑、成片的采摘园……原本灰*的村落群,有了几抹彩色。我更惊异于蔡家沟的巨大变化。印象中,蔡家沟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庄,从村口望进去,清一色的砖土石墙。如今,它已是一个“集文创旅游、社会服务、艺术创作、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村庄。
先人敝庐在其下
蔡家沟的过去
要说蔡家沟,就得从常山、密州说起。
密州曾是一个狂野的所在,民风彪悍,天灾频繁。公元年,苏轼抵达密州,出任知州。“受命之岁,承大旱余孽,驱除螟蝗,缉捕盗贼,廪恤饥馑,日不遑给,几年而后少安。”密州本来文化就很落后,随着唐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国经济重心南迁,密州的经济地位更加无足轻重。
接着说常山。常山,位于诸城市城南10公里处,现在是著名的人文历史景点。上有“雩泉”,故自古以来就被当做祈雨的场所。《齐记》云:祈雨常应,故曰常山。”苏轼《雩泉记》云:“吁嗟常山,东武之望。匪石岩岩,惟德之常。吁嗟雩泉,维山之滋。维水作聪,我民所噫。”山脚下的村民们,世代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
再讲蔡家沟。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长期默默无闻。直到年,这个只有户口人的小村庄还是一番落后模样:无集体资产、无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不足一万元,是一个严重空心化的“三无”村。据说,当时村里没有水泥路,多数院落破败不堪,卫生状况差,村民思想保守,甚至因为贫穷,村外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蔡家沟来。
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