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泯没,大神永生一14本书,90万字,朱石生老师的“医学大神”系列丛书,我今天看完了。读库出的这一套书,我是年12月份买到手,而后断断续续读的。其间穿插着翻日常杂志,看其他书目,刷疫情信息,追本山喜剧,前后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全部看完。在读这一套书的过程中,我也不止一次在社交平台说起过它们,但全部读完之后,我认为有必要再认真地说上一次。二我对发明史一直感兴趣,这些年也翻过一些这方面的书。此前也看过作者朱石生老师在读库上发过的几篇医学方面的文章,写抗击天花的,消灭血吸虫的,每一篇的篇幅都不小,看上去都津津有味,不觉枯燥。这一次索性形成一个书系,每本写一位对现代医学影响深远的医疗大神的故事,14本一并推出。朱老师这个人经历曲折,他的母亲是医生,年恢后复高考他遵母命报考了医学专业,毕业后先在国内做了多年医生,在美国进修期间忽然对计算机发生极大兴趣,想办法移民海外之后,扔掉医疗专业书开始刻苦攻读计算机,而后投身IT业。业余时间在网上舞文弄墨,引来不少读者,他决定写些更重要更大篇幅的文章,目光就又回到医学,最后定位在现代医疗史。利用身在国外的优势,朱老师可以查阅到很多医疗历史资料,而用普通的语言把一件事说明白,又是他的一项“特异功能”。这使得他写出来的医疗史与众不同,既不因迁就读者对医疗认知有限,就对专业事理避而不谈,又不因占有更多医疗素材,大讲术语拒读者于千里之外。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会产生错觉,看里面的人名和地名以及事例都是发生在国外,但作者在展开描述的时候,就像是中国人在述说发生在自己国家的事情,几乎觉不出一点点翻译腔和故作的洋范儿。从中可以看出,朱老师绝不是找到资料之后就原封不动复制粘贴进书稿,他是将那些材料全部消化吸收之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将他们通俗化地写出来,老老实实地写出来。三从大部分的行文当中,我感受到更多是作者不动声色的白描,但这并不代表那些描述不含生趣。朱老师大概也怕有些读者认为即使如此也未免枯燥,有时候会放一些当事人的小趣事进去。比如最早发现青霉菌神奇功用的弗莱明不太会说话,有一天弟弟带衣着鲜艳的女朋友到家,弗莱明忽然盯着这位姑娘说,“我猜想你自认为很漂亮”。弟弟的女朋友被气得够呛。可能是国外的一些记录比较完备,很多时候当事人当天吃的什么饭,无意中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很多细节都有充足的记录,朱老师把这些细节点缀其中,让读者感受出那些都是活生生的人,也在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四我特别注意看这些曾经影响医学发展史的大人物们的晚年经历,他们有的功成名就受人景仰,有的却备受争议处境凄惨。在写到这些人最终结局的时候,作者的笔触往往一改前文大部分时间的静水深流,开始变得感情外露。比如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的最后时刻,书中是这样写的——“年5月27日傍晚,科赫吃过晚饭,坐在宾馆房间的躺椅里。躺椅面对阳台窗口,窗外晚霞如火,映照在他的脸上。海德薇(科赫妻子)看科赫面色红润,似乎精神很不错,就到客厅跟科赫的助手商量了一下第二天的日程。十分钟后,海德薇回到房间,发现科赫头垂在胸前,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说实话,几乎每看到其中一本书写到这人生最后的时刻,我都会内心发酸。这些人可以说是世上所有人的救命恩人,他们不迷权威,追求实证,为攻克难题不惜心力做无数次实验,前赴后继攻克人类顽症,有的人还要背负业内人士和亲朋故友的不解甚至愤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但他们的人生终局,大部分都走得那么匆忙,有的人甚至死于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病症。五在一般人看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是非常怪异的,有着普通人不曾有过的想法和举动。比如他们中有的人热衷于解剖死尸,有的人明明可以从事光鲜工作医院不堪的卫生条件,有的人可以在实验室里反复做看似没有终点的实验。当然,他们的怪异举动并非被周围所有人不解,有的人还是甘愿走出第一步请他们为之一试。比如那个老园丁的儿子菲普斯,詹纳为他种下牛痘预防天花,然后他成功了。其后,詹纳让这一项技术真正地开始造福人类。在那之前的17到18世纪,欧洲每年有40万人死于天花,詹纳的牛痘接种技术推广开来之后,如今天花作为一种疾病早已被人类消灭。詹纳的历史贡献自不必言,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皇家外科医生团会员的唯一身份,并标注生卒年。这是詹纳生前定下的内容,一生创造那么大的功勋,去世后却拒绝赞美。六书中记述的年,是从年到年,这是西方现代医学逐步建立起来的年。在他们的现代医学创建之前,也经历过漫长的传统医学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做的事情,并不比古代中国的人们强多少,无非是放血、拔火罐、吃各种偏方,给人们提供治疗的人依据的只有古籍和经验。是书中提到的这些医疗大神们,从16世纪中期开始反思传统医疗的弊病,实事求是地开始注重医学的实验和实证。从这之后,疾病治疗不再只是提供安慰剂,不再只是提供偶然得之的偏方。一种药如何真正能够效用,它靠的不是患者在被治疗者提供安慰之后的自愈,不是那些这次恰好管用下次就不再管用的偏方,而是已经反复实验若干次被证明永远管用的真正治疗。手术成功也不再只是撞大运,病人可以在手术之前打麻药,不用再像过去那样必须忍住疼,而那时有很大一部分病人其实是疼死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医疗本就不该分什么中医西医,有的只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哪个最管用而不是只提供安慰就应该用哪个,这不是民族自豪感有无的问题,而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科学态度。我们如今在很多领域都在讲科学用科学,不分什么国际国内,为什么在医疗领域就不能实事求是,这么多年以来还非要以“国别医疗”来彰显实力?七年,出生于布鲁塞尔的医生维萨里出版了《人体结构》一书。他不像前人那样迷信权威,而是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他亲手解剖尸体仔细观察,出版了这本跨时代的医疗巨著。书里有一幅插图,一尊人类骨骼正在石座前托腮沉思。石座底部刻着一段拉丁语铭文,翻译成中文是——众生泯没,天才永生。——end——郑捕头
我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