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年1月21日至今在短短几个月内
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超过万例
累计死亡23万例
SARS-Cov-2让我们见证了历史
而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进行着与传染病的战争
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
了解一下曾经的大型传染病吧
01鼠疫
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
传染源: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
死亡率:50%以上
鼠疫又称黑死病
位居我国40种法定传染病之首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最早的黑死病病原携带者是大蒙古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钦察汗国战士们。
年,钦察汗国的蒙古大*开始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由于卡法的守*抵抗非常顽强,蒙古人受到了很大损失。
恼羞成怒的蒙古将*下令用投石机将尸体抛入城中,让卡法城内的*民感染上瘟疫(即鼠疫);如此一来,卡法城就不攻自破了。
蒙古人的损招很快就得逞了,腐烂的尸体迅速演变成瘟疫在卡法城内传播。没过多久,卡法就沦陷了。
卡法一片混乱
然而,卡法城内的瘟疫并没有随战争结束而消亡。
当时在卡法生活着许多意大利人。卡法沦陷后,这些意大利人纷纷选择返回家乡,而潜伏在他们身上的黑死病也就这样从卡法传播到了欧洲。
当时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城市里的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大街小巷污秽遍地,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恶臭。这种情况对人类来说当然是非常糟糕,可对瘟疫病*来说却是肆意蔓延的温床。
黑死病就在这种环境下迅速传播开来。
鼠疫在欧洲大陆的传播路线图
中世纪的欧洲邦国之间彼此征战不断,再加上商人在各大城市中频繁进出,这都为黑死病的传播创造了绝佳条件。
到了年时,黑死病已在欧洲人心目中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许多地方都是整个村庄、整个街区成片的人被感染,然后绝望地成批死去。
在短短六年时间里,黑死病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北欧、波罗的海地区,最终传入俄罗斯。整个欧洲都笼罩在黑死病的恐怖阴影之下。
02霍乱
病原体:霍乱弧菌
症状:分泌性腹泻呕吐
病因: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
霍乱与鼠疫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两种甲类传染病
足见其危害的严重性
霍乱是一种“年轻”的传染病。最早在19世纪初,霍乱从印度爆发,进而流传到欧洲、非洲、美洲等地,祸害全世界,造成数千万人的死亡。
年,恒河流域爆发了霍乱疫情。在随后的4年时间里,霍乱在整个印度流行,一度于年流传到中国。那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公共医疗卫生条件极为落后,给霍乱的流行制造了良好的温床。山东、江苏、河南、直隶等地是重灾区。
灾区景象
霍乱的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就没有那么容易关闭了,从年起,霍乱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了8次,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都深受其害。
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霍乱第三次爆发时去世
面对肆虐的霍乱疫情,人类也在苦苦思索应对之策。其中,一个叫约翰·斯诺的英国医生,为防控霍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英国医生约翰·斯诺
年,霍乱第三次爆发时,流传到英国伦敦,造成很多人死亡。当时,英国许多医生都认为,霍乱是由空气中某种不干净或有*的物质“瘴气”所引起的。而斯诺没有轻易下结论,他通过收集病人的资料,制成了一张病人分布地图。他分析发现,霍乱病人死者集中分布在宽街和剑桥街的一个水泵附近。这个水泵从河里抽水,而河水已经被伦敦工厂排出的污水污染。
斯诺立即关掉这个水泵,让居民饮用其他地方提供的水源,霍乱疫情很快就宣告缓解。
虽然斯诺没有找到导致霍乱的病原体,但他通过“斯诺的霍乱地图”找到了污染源,发现了霍乱与饮用不洁水的关系,居功至伟。如今,医学地理学和传染学将绘制地图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与斯诺有很大的关系。
斯诺的霍乱地图
在那以后,年,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在埃及成功地分离出霍乱弧菌,并以著名的“科赫法则”(包括四点:1.必须能从受到该种疾病感染的动物体内找到微生物,且在健康动物体内不存在。2.必须从患病动物体内分离出微生物,并在体外进行培养。3.将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给健康动物,会使健康动物出现患病特征。4.必须能从感染动物体内再次提取该种微生物。)确定其为霍乱的真正病因;年,霍乱疫苗在西班牙霍乱流行区得到了使用,并在全世界进行推广……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以及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霍乱虽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但不再像以往那样,动辄引起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03西班牙流感
病原体:H1N1
总感染人数:5亿(时世界人口17亿)
总死亡人数:.2万(保守估计)
西班牙流感在6个月内夺去万人的生命
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还多
实际上西班牙流感并不是在西班牙首先爆发的,但却叫西班牙流感,是因为当时刚刚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家都争相报道好消息,而西班牙如实的报道了自己国内爆发了流感,于是当时就称呼这次流感为西班牙流感,现在也有人称呼为年大流感。
*人们都戴着口罩
西班牙流感席卷全球,却在年的春天神秘的消失了。那么它为什么会突然消失呢?
处理病人
关于西班牙流感是怎么消失的问题,目前没有权威的论断,但根据百年来的科技积累和经验,一般认为西班牙流感的消失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西班牙流感的特点是潜伏期短、爆发力强、致死快,大量的年轻人死亡或因疾病能及时被发现而被迅速隔离,这样阻断了流感病*的传播。
二是因为夏季的到来,温度升高,流感病*传播趋于缓慢,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流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年春、年秋和年春)才慢慢消失的。
三是人体的适应和抗体的存在,不仅仅是病*在突变,人类自身对病*也是有适应的过程,很多痊愈的人也都产生了抗体,从而让传播缓慢,直至消失。
医院的场景
针对西班牙流感,都是事后进行的研究。当时世界的医疗并不发达,并不知道流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为是细菌引起的,并不了解为什么此次流感会这么致命,因此对流感,人们是束手无策的。对于西班牙流感病*,人们也没有留下病*株。
在年,美国科学家J.Taubenberger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认为年的流感病*与猪流感病*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A型)流感病*(H1N1)密切相关的病*。
西班牙流感在18个月内完全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辨认。
04天花
病原体:天花病*
死亡率:1%-25%
特点: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
天花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是目前世界唯一一种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天花”这类疾病,现如今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了,可能只在影视作品中听过。实际上,明清时期的天花肆虐,曾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对清初的施*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对于入关之初的满族人来说,天花几乎就是绝症。满人畏痘如虎,天花流行造成的清初八旗人丁的死亡率高得惊人。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清朝入关后十位皇帝中,顺治、同治直接死于天花,康熙与咸丰虽然侥幸从中捡回性命,脸上却留下了麻子。
康熙十七年《起居注》:皇太子出痘痊愈
康熙继位后,南方一些传统的痘疫苗法也逐渐传到北方。民间种痘法最早起源于明朝隆庆年间。一般有两种方法,旱苗法和水苗法。
旱苗法就是取天花者的痘痂研成细末,加上樟脑冰片等吹入种痘者鼻中;水苗法就是将患者痘痂加入人乳或水,用棉签蘸上,塞入种痘者的鼻中。这两种方法的大概思路都是让种痘的人先患上轻度的天花,出过疹子后精心护理,直至病症消失,就相当于已经得过天花,即获得了对天花的抵抗力。
康熙年间的民间种痘法
当时外国来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痘术颇感惊异,也很有兴趣研究,留下了不少记载。同时期的欧洲仍然会爆发大规模的天花瘟疫,整个十八世纪,欧洲有几千万人死于天花。有记载表明,康熙时期,俄罗斯曾派人专门到中国学习种痘法。后来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入欧洲。
说起天花,我们不得不提到免疫学之父爱德华·琴纳。
免疫学之父爱德华·琴纳
在英国,几乎每个人都会传染上这种病,成千上万的人由于病情严重而变成瞎子或疯子,每年死去的人更多。即使是痊愈后的人,脸上或身上都会留下难看的疤痕。
琴纳目睹了这场人类的灾难,从13岁开始就立下了将来当个医生能根治这种疾病的愿望。在哥哥的帮助下,跟随外科医生卢德洛学了7年医术。20岁时,他已经是一名能干的助理外科医生了。
当时的英国有接种天花的习惯,办法是把天花病患者身上的脓,以小刀拭在受种者的皮肤之下(类似于清朝时的旱苗法与水苗法)。但这种天花接种还是有死亡的可能,且在完全产生抵抗力之前具有传染性,必须隔离。
隔离天花病人
在医疗实践中,琴纳从牧场挤奶女工在患牛痘的母牛上感染牛痘后,而不会染上天花这一发现上得到启发。经过20多年的探索、研究,于年5月的一天早晨,他用清洁的柳叶刀在一个叫杰米的8岁孩子的两条胳膊上划破几道,接种上牛痘浆。事实证明,这是一预防生天花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牛痘疫苗从此产生了。
琴纳给儿童接种牛痘浆
牛痘接种的成功,为免疫学开创了广阔的领域,在国际上,琴纳赢得了极大的赞誉。年夏,人们称誉他为伟大的科学发明家、人生命拯救者。拿破仑曾称琴纳为伟人。所有现代接种法实际上都是来源于琴纳的第一次伟大发现。
在牛痘接种法的加持之下,天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这种曾经杀死过上亿人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消失了。现在,只有美国和俄罗斯的高防实验室里还存放着天花病*。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与传染病的战斗中获得胜利,想来,也还是要感谢那位来自穷乡僻壤的乡村医生,正是因为他的执着,他的勇敢,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除了上述传染病之外
从古至今还有诸多传染病在威胁着人类
不过这些传染病有的传染能力不强
有的病死率很低
还有的会使患者来不及传播病原体便丧命
因而至今尚未在全球发生大流行
但随着人类的人口与活动范围的增加
这些病原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性也在变大
这将有可能提高部分传染病的蔓延潜力
我们应该提高警惕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进行着与传染病的战争
而且这种战争在可预见的未来
也将一直持续下去
每场与传染病的战争
都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对于与传染病的战争
我们不应过分乐观也不应过分悲观
从个人角度看不如就先从保护自身健康开始做起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我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
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对大自然始终保持敬畏之心
结
语
本期的分享就到此结束
你是否有更多的历史传染病知识想与大家分享呢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喔
下期预告
心理疾病的相关科普
图文来源/知乎、百度百科
编辑/周丝绸
初审/云嘉龙、郭静儿
复审/吴紫莹老师
终审/鲁媛媛书记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