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薄是导致不孕症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实现育儿梦想,然而失败率依旧很高,子宫内膜薄是近年来是辅助生殖技术胚胎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高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成为西医面临的棘手问题,而中医治疗多以补肾活血为大法,显示出较好的优势。
中医认为薄型子宫内膜主要以肾虚为本,胞脉瘀阻为核心环节。其主要病机是肾精亏损,气血生化乏源,血海亏虚,冲任虚损;或瘀血阻滞,胞脉不畅,脉道不利,阴血不能下注胞宫。胞宫失于濡养,子官内膜不能正常生长脱落,难以为孕卵提供肥天的“土壤”以着床受孕。本病病位在胞官,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应时而下”,“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而闭也”,因此肾虚与血瘀总是息息相关。
因此临床治疗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大法,以归肾丸合四物汤为基础方,随月经周期加减。治疗过程中顺应月经周期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变化规律,不同时期用药侧重点不同。
基础方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白芍、川芎等
经后期酌加黄精、女贞子等以滋肾填精养血为主;经间期常酌加紫河车、红花、泽兰、皂刺等温补肾阳,活血调经,促卵子排出;经前期酌加淫羊藿、肉苁蓉、续断、补骨脂等以温补肾阳;行经期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益母草、川牛膝活血调经,引血下行。
32岁刘女士曾有3次人工流产史,第3次术后即出现月经量少,只有原来月经量的1/5,周期正常,经期缩短至2天,未避孕一年半未孕,经检查排卵期内膜只有5mm,曾服用激素药治疗效果不佳,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月经量少,2天即干净,色黯夹杂小血块,腰膝酸软,夜梦多,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涩。中医诊断:月经过少,不孕症。辨证:肾虚血瘀证。
经后期,以补肾填精为主,佐以养心安神,交通心肾。方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紫河车、黄精、茯神、枸杞子、杜仲、菟丝子、当归、白芍、川芎、夜交藤、酸枣仁。
经间期,在补肾养血基础之上温肾活血,上方改茯神为茯苓,加泽兰、皂刺、白术以化瘀通络,健脾安神。
经前期,治以温补肾阳为主,上方去夜交藤、酸枣仁,加淫羊藿、肉苁蓉。
如此按月经周期分期用药治疗3个月,月经量较之前明显增多。排卵期测子宫内膜厚度达8mm,有成熟卵泡,建议试孕。随访三个月,已有孕。
本病案中患者因多次人流手术,屡孕屡堕,损伤冲任,耗伤肾精,肾精亏虚,无以化血,血海空虚;同时金刃损伤胞宫,离经之血为瘀血,瘀血阻滞,脉道涩滞,胞脉不畅,子宫内膜失于濡养,不能正常生长脱落,故月经量少。腰为肾之府,肾精亏虚,故腰膝酸软;肾水匮乏不能上济于心,则心火独亢于上,故夜梦多。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经血色黯,且夹杂小血块。综观舌脉,均为肾精亏虚、瘀血阻滞之证。治以补肾填精、化瘀通络为主,并顺应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变化规律加减化裁用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