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中国)打赢“战疫”,习近平为何强调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题:打赢“战疫”,习近平为何强调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中新社记者张素
“当前,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进一步为科技战“疫”指明方向。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科学防治,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中国最高领导人再次强调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分析认为此举有三重意涵。
基于经验,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习近平在这次考察时说。
“防疫本身是一场需要依靠科学的战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表示,疫情防控经验表明,科研攻关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安全。
疫情防控战,既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以天花病毒为例。仅在20世纪,就有至少3亿人命丧其手,直至科学家发明电子显微镜、改进牛痘接种、制备天花疫苗,人类最终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天花。
引入青霉素治疗败血症,以金鸡纳霜、青蒿素等治疗疟疾、“黑死病”催生隔离检疫……有学者称,人类与疫病的抗争史亦是一部科学的进步史,应战新冠病毒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从历史经验来看,最终降服病魔仍需科研攻关拿出“硬核”成果。
不仅如此,防疫之科学既在于医药器械、检测手段、疫苗药物等科技研发,也在于部署、动员、施策等方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认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需要科学思路,并辅之以科学工具合理应对”。
基于当下,中国防疫的“科学之道”
疫情暴发以后,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科研攻关战随即打响。中国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取得了积极进展。
“如果不了解病毒结构,不弄清致病机理,不掌握流行机制,就没有办法科学防控。”中国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说,疫情给科技工作提出了新命题。
在疫情另一条战线科技工作者努力“答题”。比如“可溯”,除将病毒追溯至蝙蝠,也列出水貂、穿山甲等可疑动物中间宿主名单;又如“可诊”,华大基因在全国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36万人份,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的团队研制出的生物芯片“1.5小时内便可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19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再如“可治”,临床上既有磷酸氯喹、“清肺排毒汤”等药物,也有氧疗、血清治疗等疗法。
对古老的隔离措施也加以科学创新。源于军队的“方舱”概念首次被应用于防疫,16医院收治患者总数一度占了武汉确认病例的四分之一,并实现“零感染”“零死亡”,世卫组织表示要向其他国家推广。
是次考察中,习近平在对科研进展予以肯定的同时更点明下一步科研战“疫”主攻点。“要强化科研攻关支撑和服务前方一线救治的部署”“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要统筹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程京等与会代表在受访时说,这为大家指明了方向,接下来将继续抓紧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更多科技力量。
基于未来,构建人类的“长治久安”
“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国家重点科研体系”……梳理发现,“体系建设”也成为习近平这次考察的高频词。
戴焰军指出,随着疫情蔓延得到有效遏制,科研攻关将不仅局限于疫情防控。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要加快步伐,更快实现目标;另一方面,防疫工作再度证明科研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国最高领导人此时表态无疑是着眼于长远和全局,谋划长久之策。
王宏广直言,解决问题要向科学要答案、要办法,科学本身也需要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远不如在物理、化学等领域的进展,他呼吁各界加强投入,让科技经得起时间检验。
需注意的是,在中国境内新冠肺炎病例数持续下降的同时,世界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疫情。习近平在此次考察中重申,“需要各国携手应对”。他要求,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
近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利普金受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委托,在中国开展检测试剂人体试验。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专家团队也携带医疗物资和诊疗手册抵达伊朗。受访专家认为,面对疫情扩散,提倡国际合作能使各国更好地取长补短、少走弯路。尤其是中国及时公布诊疗经验和科研成果,将有利于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