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满天下
是陶行知的教育真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是陶行知一生的写照
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周年
让我们走近陶行知
共同纪念和缅怀先生
TAOXINGZHI
陶行知在上海的早期活动
及山海工学团的成立
文/陶侃
先说说年夏,曾祖父从上海招商局码头(现宝山吴淞)出海赴美留学,这是他第一次到上海。当年从金陵大学毕业后,陶行知为留学,四处筹措经费,得到金陵大学校长和亲戚朋友的帮助后,于7月来到上海,参加由时任清华学校校长的周诒春主持的“赴美培训班”,接受诸如进食西餐的坐席、坐姿及如何喝汤、取食面包,使用刀叉等礼仪培训和听取有关美国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的详细介绍,然后补种牛痘,检查体格,整理行装和参加各种欢送会。8月15日,陶行知与一百多名同行的留学生,在上海招商码头乘坐“中国号”邮船动身前往美国。留学生们住在头等舱里,船上的饮食丰盛,一日三餐大菜、三餐茶点;玩得也很开心,白天在甲板上掷绳抛圆板、晚上弹琴唱歌。人人兴高采烈,唯独他高兴不起来。与官费派遣留洋的清华学生不同,作为家境贫寒的自费留学生,此时他身上除了一张船票就只有50美元,还担心已经迁居南京的家人衣食不足。一天,他独自下到船底的煤火舱内,看到“几个赤膊的活人像天津鸭子一样在那儿烤着,烤出一身的黑油!身上、脸上、手上黑得如同他们所烤的煤炭一样黑!”他多年后回忆说:“这是我与火夫们第一次见面所得的印象,简直像硝镪水刻到我的心窝里。我明白了:乘长风破万里浪,代价是火夫们的泪与血。”
在船上与同学的合影
(前排左一:陶行知,后排右一:陈鹤琴)
这是他为赴美留学前在上海接受培训和登船远航这段经历留下的唯一一段文字,这也是“中国号”邮轮底舱上海工人的血泪艰辛给他上的第一堂生活教育课。当时的他,只有23岁。
年3月,曾祖父从日本返回上海,匿居在北四川路。虽然国民政府于年1月撤销了对陶行知的通缉令并下令发还晓庄师范全部校产,但几经努力,晓庄师范复校的希望最终落空。然而,困境中他并没有放弃“生活教育”的理念及其在乡村教育的实践。年5月21日,他的小说《古庙敲钟录》开始在《申报》连载,小说以敲钟工人自传的形式,塑造了敲钟工人通过庙产兴办工学团,造福乡民的故事,阐释了曾祖父生活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便是学校,生活便是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点,并首次提出创办工学团的主张:
你若是办一个工场,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工人之长进的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场了。你若是办一个学校,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师生之生产的机会和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学校了。你若是在改造一个社会,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各分子之生产与长进的机会,便立刻变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了。
山海工学团一览表
曾祖父推进乡村工学团的实践是迅速的。在《古庙敲钟录》发表不久,同年7月,他就拟定了《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书》,并在上海成立了乡村改造社筹备会,推举欧伟国、陈立庭、沈嗣庄、海斯叶、丁柱中、陶行知、叶桂芳等七人为执行委员。筹备会对工学团的成立拟定了步骤:
第一步骤,创办时,发起人所组织的乡村改造社掌管筹款、用人、指导事宜,同时并认识本村真农人;第二步骤,由真农人产生董事会,接收改造社助款,聘任总辅导,再由总辅导聘任辅导员;第三步骤,本村工学团经济独立,改造社得以此款创办他村之工学团。
可见,筹备会对工学团的设想是经过他们的指导和创立,最终转由“真农人”管理和运作,这也体现了曾祖父民主教育的思想。“真农人”最初作为学习者,最终应当是工学团的管理者。工学团应当办在哪里?筹备会制定了原则:“二里以内,有五个小的村庄;交通比较便利;没有学校;有破庙、民房、公共建筑物可以租借的;不在大上海发展的方向。”有晓庄师范的办学经验后,他希望工学团能远离国民政府的干扰,建在上海附近的乡村并且是没有学校的地方,真正能够服务于当地农民。
山海工学团所在地村庄地图
工学团的选址费了一番周折,亲历为工学团选址的戴自俺和马侣贤记述到:
我们在七月间开始找地点,当时分两队从上海出发,向各方探寻。一队沿沪宁路经过唯亭、官渎里,直抵苏州,由自俺、侣贤两人担任;另一队沿着沪杭路经过梅陇、莘庄、新桥、明星桥直抵松江,由先文、作舟两人担任。但结果遇着的困难有以下几种:一、乡村农人不大明白需要办学校,有些农人,竟至听到学校就摇头。二、怀疑我们是外路人,曾经被绑匪光顾的村庄,尤其不放心,更谈不到租房子。三、乡村空屋不多,古庙虽有,但里面供着菩萨的不愿办学校,有的驻着兵,更不能办学校。二队探寻结果给我们失望了,于是在上海附近地方,如吴淞、江湾、真茹、龙华、颛桥、北新泾等处,踏遍了我们的足迹,都没有得着一所适宜的地方。
工学团在上海城区周边的选址从开始就面临着办学场所和民众认同的双重困难。办学场所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可用作校舍的房屋,比如可供办学的庙宇等办学空间的不足,还有乡民的观念中对于“办学”存在认知上的空白或者误解,以及民国初年乡土社会民众启蒙尚未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封闭环境中的乡民对于外来陌生事物的排斥。
陶行知提写的手迹
暂时的困难并没有阻止陶行知及其追随者开办工学团的决心。一个多月以后,9月9日,王作舟沿沪太公路往北发现大场地区的观音堂适合办乡村工学团,但因为庙产归6个村子共有,而各村对于办学的意见并不一致,观音堂用来办学堂的设想只能作罢,王作舟等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在周边的宣传收到了成效,小侯家宅农友张兰庭愿意拿出新近盖好的房子出租办学堂。
9月14晚上,曾祖父听取了马侣贤和朱泽甫关于大场地区孟家木桥附近适合办乡村工学团的情况汇报后,第二天,他们就来到孟家木桥和小侯家宅实地考察。陶行知对办学地址很满意,当即决定工作计划:一、小侯家宅办农民俱乐部一所;二、孟家木桥办小学一所;三、调查五里内村庄状况。解决了办学场所问题,在工学团正式开学之前,他们做了两件事:第一是通过举办明月晚会凝聚人心,第二是对大场地区的村庄进行一次全面调研。陶行知第一次来到孟家木桥和小侯家宅的当天,正值中秋节,他和他的学生们决定当晚就在小侯家宅搞一场“明月会”,借此机会传播工学团的办学理念宣传,他们为了避免误会,并没有事先通知或者邀请周边乡民,而是准备了茶水、糖果,摆上留声机,随着留声机里悠扬的音乐响起,整个宅的人几乎都被吸引过来。在明月晚会上,马侣贤向村民介绍了陶行知和他的学生们,通过聊天的方式介绍了他们为什么要下乡办工学团,工学团是什么,还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工学团的生活劳动
明月晚会是一次曾祖父和他的学生们同大场地区村民的见面会,目的让村民对他们消除戒备,清楚工学团开办的目的是义务让村民读书识字同时促进劳动生产。明月晚会让“城里人来办学,免费读书”的消息迅速传开,陶行知决定对周围村庄展开一次调研,主要有八个方面:村名、住户数、儿童数(已就学的儿童数和失学的儿童数)、成人数、职业、和小侯家宅的距离、有没有私塾或其他教育机关、寻一位本村上的农友谈话。调研用了两天时间,将小侯家宅周围5里路内的村庄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是:村庄27个,住户家,学龄儿童约人,村人职业:种蔬菜、种花卉、种棉花;有天主堂1所,内办1小学,约有30个儿童;县立初级小学1所,约有40个儿童。通过调查,了解到战乱之后,村民的生活比较艰苦,各村大多数儿童没有上学,也不识字,主要原因是缺少学堂且缴不起学费。
曾祖父和他的学生们租好了教学场地,了解了村民实情,与村民由陌生到熟悉,凝聚了村民的共识,工学团也就应运而生了。经过10天的筹备,年9月25日晚,青年夜校(又称青年工学团)在小侯家宅开学,最初有学员44人,参与筹备工作的郑先文记录了开学当天的场景:马先生(马侣贤)指着壁上的中山先生遗像对他们说:“这是啥人的像?”
“是孙中山先生。”学员们很熟识地响应着。
“我们就谈谈孙中山先生好不好?”
“好。”
“今天是夜校开学,大朋友在这里上学,过几天孟家木桥小学开学,小朋友可以到那边上学,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愿意,愿意!”我们问答式的报告完了,他们接着谈话,有了茶点,他们不像以前那样局促不安。接着余兴:有仪珍和石玉的友爱歌表演;侣贤口琴独奏;作舟唱《小放牛》;我唱《玉堂春》。农友们很高兴地吃着瓜子,现出一种融洽愉快的气象了。
本文作者简介
陶行知先生曾孙,现为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专业组副秘书长、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理事长、上海市青联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宝山区政协常委、民盟宝山区委委员,宝山区青联常委。
陶侃
信息来源:上海宝山
原标题:《区政协常委陶侃:陶行知来上海,为何选择宝山作为“实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