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诗友们写石榴,本着观摩前贤诗作的想法,我便去找石榴的诗来读读。
然后,就发现了我的没文化。
一、海石榴和山石榴
我兴致勃勃地读到白居易的几首,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题山石榴花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阑干,剪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乾。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戏问山石榴(年)白居易
小树山榴近砌栽,半含红萼带花来。
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
后面这首一看不用猜,是江州时期的,自称“司马”嘛。关于江州(现在的江西九江)有没有石榴,我倒是没啥疑虑的,因为我在福建也有石榴花看的嘛。
石榴从汉朝引进,西安的到现在还很出名,可见石榴南北皆宜。直到我读到了下面这首《山石榴寄元九》……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
……(后略)
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山石榴是杜鹃???
仔细一查《汉语大词典》:山石榴
杜鹃花的别称。花开红色。也叫映山红。唐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按,称山石榴的植物尚有金樱子、小檗。
其实呢,我们大多人印象里的石榴,有个相应的称呼,叫海石榴,又简称海榴。
这个跟国人命名的习惯还是有关的,这个海,就是指外来,引进的物种。
石榴原产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应该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
李颀《古从*行》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是个概举的说法,汉代引进的当然不仅是葡萄了。
映山红,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那句歌词了:“若要盼得呦红*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
前些年我去井冈山,几个大姐挑着山货在那儿卖,大家跟她们聊了会儿,她们笑着唱起这首歌。
歌声纯天然无配乐,开朗、乐观、淳朴,给我深深的触动。
井冈山在江西,江州在江西,这个山石榴既然跟杜鹃花、映山红对上,那是没跑了。
我们厦门这儿,同安区有云顶山,每年春天野杜鹃盛开,十几年来名声传开了,每年都会造成塞车——那蓬勃的生机肆无忌惮的盛放着,惹得“上山俱是看花人”。
题外提一句:有游客就有污染,就应该有开发有管理。这几年路是修得好多了,只是其他配套还没做好。怎样依托这主题,开发成一个既环保又惠民,特别是发展当地农村的项目,值得深思。
二、海石榴和番石榴
和“海”命名类似的还有“番”。
番石榴我是从小吃到大的,这个倒是能分清。
不过既然说到了,那就稍微多讲两句,番石榴之所以这么叫,跟物种完全没关系,主要是果实的外观看起来像。
而且,番石榴引进的时间也晚,是在地理大发现时期(15-17世纪),随欧洲的船队引进亚洲的,所以,你去古诗里面,是翻不到“番石榴”的,只有“山石榴”、“海石榴”或“海榴”。
番石榴比较适合东南亚栽种,台湾番石榴(芭乐)就很出名,个子大,味道香甜,根据品种不同,有分为白心和红心的,有的口感是脆的,有的是软的。
番石榴有个特别的吃法,切瓣蘸话梅粉或腌话梅,别有风味,此外,芭乐汁也味道不错。
三、闲话石榴裙
讲到石榴,那有个词就不能不提到了,石榴裙。
我翻古诗里面,写到石榴裙的,有两百多处,估计比单单咏石榴的多。
“风卷蒲萄带,日照石榴裙”、“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红粉青娥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这个石榴裙,到底是像海榴的,还是像杜鹃花的?
这个倒应该是海榴。
从词源来说,石榴如果前面不加“山”,约定俗成的就是指海石榴;
从颜色来说,石榴花大红色蕞多,石榴裙也是大红,而杜鹃却有红、紫各种颜色,甚至有记载古时大红染料就取自石榴花;
从形态来说,杜鹃却大多是朝天开放,并不适合用来象形;石榴初开时,经常由倒挂,花瓣下垂,如少女着裙,曲线分明,用来象形再好不过了。
但是,汉语有“泛指”的用法,“石榴裙”用多了,也便用来泛指女子裙装,这个倒是不必太过纠结。
石榴裙最著名的诗应该是武则天的《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诗当然是好诗,字面通俗易懂,用情深刻而直白。你就代入一下,倘若你是李治,看到心爱的女人写这么个诗,你心疼不心疼吧。
但是也有人质疑:“此必非武后诗,好事者丑而拟之。武后何许人,乃肯拟《杨白花》耶?况较之《杨白花》又俚鄙甚。”当真是见仁见智,这里聊备一说。
石榴裙还又有个特别的俗语:“拜倒(在)石榴裙下”。
这个传说出自杨玉环。传说版本不一,大致是群臣对杨玉环礼数不周,杨玉环于是跟唐玄宗那么一说,玄宗于是下令群臣,见杨玉环须行跪拜礼。
据说杨玉环爱赏石榴、吃石榴、穿大红裙——这也算“石榴裙”是指“海石榴”的一个侧证吧——于是群臣只得“拜倒在石榴裙下”。
只是,杨玉环美则美矣,岂是群臣能染指的?而今这个词,与传说的含义有些不一样,往往指男子为女子的风采韵致所倾倒,进而努力追求,甚至发生一些其他故事了。
四、石榴果
说了半天石榴,不说它的果实,那就说不过去了。
石榴剥开后,里面果实晶莹剔透,宛如水晶宝石一般,单这颜值就得打十分。
营养丰富就不提了,味道也大多是甜度刚好。
有点费功夫的是剥石榴,怎么剥得又快又好,网上教程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一下看看。
还有就是需要吐籽比较麻烦。可是古人可不这么看,一颗石榴里面密密麻麻的籽儿亲密无间,拿来比喻多子多福多好啊!
这说法在一些石榴多的地方都有风俗流传,也有很多史料。
倒是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不喜欢石榴籽的话,有峄县的“软核石榴”,铜山的“无籽石榴”,选购的时候可以问问。
我个人对此倒是不排斥的,现在吃瓜的时候那么多,把瓜换成石榴也无不妥嘛。
讲了这么多,末了来分享一首关于石榴的名作吧:
侍宴咏石榴隋末唐初·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这首诗有注解《本传》云:“大业末,高祖讨贼河东,绍安以监察御史为监*,深见接遇。及受禅,间行来奔,拜内史舍人。时夏侯端亦尝监高祖*,先绍安归朝,授秘书监。绍安因侍宴,咏《石榴诗》,时人称之。”
这首诗以石榴自比——材料是个好材料,可惜来得晚啦,没赶上好时候,得到的恩遇也低一点。
这么个写法,不伤人、不自卑,以物喻人,当真是温婉妥帖,名家手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