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四十天过午”,这句说的是人一过了40岁,就像快下山的太阳,不仅机体功能日渐下降,精力也会大不如前;再也经不起熬夜;甚至被各种毛病缠身……尤其是这腰,好像放着一块怎么也捂不化的冰块,又冷又痛!
可您知道吗,这一切变化,很可能跟肾有关。早在东汉时期,东汉大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就已经提及了,张仲景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肾着病。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肾刚好是在腰部两侧的位置,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水湿沉在腰间,就相当于说肾的房子被水淹了,肾被水湿困着了,所以叫肾着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古人的比喻真是奇思妙想又恰到好处!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甘姜苓术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什么是肾着?
劳作汗出,湿衣贴身及冷湿所致腠理闭塞,汗出不够透彻,日久寒湿滞留腰部及以下。其临床表现是身体重、腹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寒湿侵犯机体,湿性重浊、趋下,故身体重,尤其是双下肢沉重;
寒湿下侵,气血运行受阻,则腰中冷、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带五千钱,非言腹部沉重,而是形象描述腰痛严重,难以伸直;不渴,说明津液顺利上承口腔;
小便自利,并非言小便正常,而是与小便不利一样,均属病理现象,意指“尿频”或“尿失禁”,提示部分寒湿入里,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
饮食如故,表明胃气尚健、胃中无停湿。
病属下焦,指病位主要在腰及以下的肌肉关节,涉及膀胱。
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就是,这种病多起于汗出,衣里冷湿,或腰部受冻,饮食困湿,或居处潮湿,或久坐不动,腰部血气不通,久而久之,寒湿之气侵于腰间,以致腰以下冷痛。表现为腰部酸痛,舌苔白厚,有时伴有清鼻涕,夜里反复难眠,严重者下肢浮肿等!
为什么会这样?说白了就是寒湿在作怪。
寒比较好理解,湿是什么?可以理解为身体里多出来的“废水”。这些“废水”运不出去,往下走,沉在了腰间,导致腰部又冷又痛,所以腰痛不一定要用补法,因为它不一定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
张仲景也说了,遇到这种情况,要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也叫肾着汤。它特厉害的一点作用,大家记住这三个字,驱寒湿!
肾中寒湿不用慌,来上一剂肾着汤
肾着汤组成为:
茯苓12克、白术6克、干姜12克、炙甘草6克,水煎后服用。
茯苓,直接的作用就是祛湿。肾的“房子”被水淹了,茯苓就相当于疏水的管道,让水湿顺着管道往外排。茯苓药味很淡,所以煮出来的中药就像喝水一样,但是它喝下去以后可以把身体里的湿浊淡化,然后引导到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
当我们看到山路因水堵塞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路的两旁挖排水沟,令水先排走。而在人体的排水沟就是膀胱与三焦,膀胱乃水之大源,三焦乃水之小溪小流。只要通利膀胱与三焦,那么人体的水湿就能正常排泄。
而能同时通利三焦与膀胱的,就是茯苓。师巧妙的将其比喻为“人体水利部部长”,为化水神剂。
而水湿在人体三焦的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疾病亦不同。如水泛巅顶,引起眼睛朦胧,看不清,以一味茯苓打粉便可将其利下。
一名中学生假性近视,仅一味茯苓打粉冲水,不到三月便愈。
又如水停中脘。肚腹中像是有水停留一般,晃荡有声,皆可以茯苓化之。如二陈汤乃化中焦痰水神剂!
又如水乱二便。膀胱不能气化水液,导致大便溏稀,以一味茯苓偏渗膀胱亦可化之。
而且茯苓这味药,利水而不伤,还能健脾。像商陆、大戟等利水之药,用多后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白术,是一味可以把水湿吸附住的药材。就像下过雨的泥地很难走,将干燥的泥土填到里面,就会很平坦了。万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