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俭
来源:《品读》年第1期
人生遗憾多多,没见过祖父,实为人生一大憾!祖父遗留下来一批藏书、家书、书法作品,能时时摩挲展读,穿越时空交流,亦是三生之缘之幸。
“家中书籍两橱,须要全晒”,长年在外的祖父在给其长子信函中,特别叮嘱五六月晴天要出晒家藏书籍,可见他心目中多么珍重这些书籍。从家书中还得知,不少藏书当为祖父的外祖父遗泽。
年,我高考落榜,心绪茫然,有一天在祖屋二楼发现两橱古书,惊异得两眼放光,怦然心动。那时候,除了几本课本,哪能见这么多书籍?站在高高的书橱前,这本翻翻,那本看看,虽然看不懂,但很惊奇很新鲜,沉浸其中。
这些藏书主要涉及四书五经,多是科举应考必备书籍,如《五经备旨》《朱子四书或问小注》《雪樵经解》《五经文府》《文腋类编》《墨选夺元》,有康熙、嘉庆、同治年间印本,而光绪年间石印本较多。可能因为年年出晒,这些书都基本保存完好,少数几本有一点虫蛀。
藏书也有皇皇巨卷《渊鉴类涵》《钦定礼记义疏》《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大清律例统纂集成》,有放眼看世界的《各省西学课艺汇海》,还有《弘简录》《郑板桥全集》《对类》《医宗金鉴》等。乾隆年间婺源籍大学者汪绂博综儒经,著述丰富,祖父家书中对其敬佩有加,藏书有两套汪绂撰《礼记或问》《礼记章句》,用精制木板护封,左右两边带扣,可见珍爱程度。
祖父是清末秀才,经常听村中老辈人说,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考得的,论祖父的学问还可能中举人、中进士,后来科举废除,因为家计便出外谋生。这些书籍,祖父也许都曾翻阅,有的可能认真研读,还有圈圈点点。祖父是严谨、细心的人,大部分书籍封面、书脊,都用精美的毛笔字标注内容,天文、时令,地理、文学、伦纪、人品、抱负、操守……等等,以便阅读。如《圆机活法诗学全书》12册,祖父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编号,并在每一册书脊注写人事、文学、仕宦、器用各部,以及声调平声上声等,便于查找。
从祖父藏书中或可窥知,科举应考要攻读浩如烟海的经书典籍,学习数以万计的闱墨范文。祖父一直坚守着书香门第的观念,对子女的教育自然也是严格。从遗存的家书得知,祖父当时在南通做事,家书中总不忘教谕读书作文,给长子、次子信函中强调,“要有志气,有学问,教尔阅曾书、学欧帖,读白诗等,……凡学作文,最忌人云亦云,写家信更属至亲,不可着一通套语”;“余教尔看曾公家书,以其教人具切实用,非尚浮飘文词也”;“汝年幼须稍懂家务,并要练习,不管对亲情朋友,无着落应酬,总宜减省,家用更要节俭……”。家书平常语中也不乏“金句”,娓娓道出人生哲理,“人生先要自立,自立之道,非刻苦力学不可,学问不落人后”;“处境贫富,不必计较,为学敏钝,亦有自然”等等。
祖父在外谋生,养一家老小,心总牵挂家中,对家务事体想得周全,“汝弟明年种牛痘,当听医生斟酌服药;参须俟买就,可于春间寄到,能服与否,仍须请教医生”;祖父秉持修身养德家风,在外省吃俭用,家书有言“余此间风气俭朴,……布鞋望汝母做两双,在外买穿很不合算”。祖父心慈,处处为人着想,他在外情形概不多言,自己身体不适,也遮掩而过,总是说平安勿虑。
当年国家动荡,时世艰难,谋生不易,祖父从屯溪、景德镇到武汉、上海,都曾落脚,后总算在南通稳定下来。祖父在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南通大学基产处谋生。祖父书信往来中,有一族侄信函中说:“苟站得久,扩充场面,能多援引几人入张南通之门者。”还有些往来书信,或请祖父引介谋事,或向祖父借旅费盘缠以济急,或因拖欠未还再三解释,或拉他入股开木行,也有同辈兄弟及侄辈诗文酬答。
读祖父家书,可以知其为人处世,可以获得人生感悟。家书透出祖父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反映出祖父惕厉自省,孜孜以求,奋发有为,应对世事维艰的人生状态,更包含着祖父对后辈的殷殷教诲、为学立身的叮嘱和期望,是一种严父慈母式的教育,字里行间溢出父爱,倾注心血,但又对儿子有些严苛。也能感觉出祖父家书流露出浓浓的亲情,对家庭的挂念关心,读来倍感亲切温馨。
祖父书信,一手俊逸秀润的行书,也让我敬慕之至。书橱中有祖父大量的书法作品,可能是祖父读书时平日练写的,一叠一叠小楷,如同字帖一样,令我惊艳不已。
祖父的书法应是欧体风格,帖学功夫深厚,用笔讲究,法度严谨平正,笔力沉实峭劲,又清健婉丽,气韵生动。我曾挑选出两沓书法精品,特别存放,打算出版,不曾想几次搬家,竟莫名其妙地弄丢了。那些没有特别存放的,反而留存下来,也是万幸。
摩挲古籍,重温家书,欣赏书法,仿佛一场灵*之旅,穿越时空,与祖父交流,掀开历史记忆,抚摩流金岁月,感怀祖辈亲情,随着时间推移,这份精神财富越发显得珍贵。如此,祖父活在了我的心里。
原标题:《祖父“三书”》
编辑:滕朝阳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