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咋保密都没用美国把原子弹捂得严严实实,还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在苏联第一枚原子弹爆炸6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的时候,莫斯科理工博物馆对展品进行了更新,在这里除了有“苏联第一枚原子弹模型”外,还有一个遥控装置,任何人只要按下按钮,都能立即感受到“遥控爆炸核弹”的场景。

从时间线上看,苏联第一枚核弹的研制过程可谓快得惊人,其实,翻开那一页页解封后的材料才能发现:苏联在原子弹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和美国有着极大关系。

斯大林的重要决定

年9月,斯大林亲自指挥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这场战役有个鲜为人知的代号:铀。

该代号就是斯大林自己起下的,此时的世界,对于原子弹还没有太多的概念。

实际上,早在年关于原子裂变能产生巨大能量的报道就已经出现在西方的学术报刊上了,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最先揭示了铀年的裂变反应过程。

彼时的苏联也有一众极为优秀的科学家,他们也在年追上了时代。

战争是极为残酷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是“箭在弦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经受长久的摧残,所有主要参战国都明白一个道理:谁只要掌握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权。

40年代初,苏联也开始了原子弹的初期研究,发表在《真理报》上的文章也指出: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如果能够将原子内部的能量利用起来,那么其威力不是目前任何一个爆炸物可以比拟的。

这个赛道上,所有国家都在加速狂奔,尤其是美国和苏联。

最终,还是美国捷足先登了,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美国在将该项技术落地后想的也很长远,他们也必然踏上了一条“核垄断”的道路,而广岛和长崎的两声巨响也惊动了全世界,让大家都清楚了美国选择“垄断”的原因。

当年10月,杜鲁门首次就原子弹问题向世界公开表态:“美国将不会和全世界分享原子发现,原子弹所需的‘科学知识’、‘如何制造原子弹’以及相关工程机密、‘必要资源和与之适应的工业实力’都是无法被公开的。”

换种角度来看,原子弹的出现是划时代的,在此之前,全球科学家们的研究都会采取开放和交流的态度,可有了原子弹之后,美国的公开学术期刊上就再没发表过有关裂变的文章,对于外国同行的研究成果也保持着缄默态度。

大量科学家都被美国所控制,就连制造原子弹所需的原材料都被美国牢牢握在手中。

而且,最初的时候美国要防的并不是苏联,而是德国。

为了防止德国能先弄出来核武器,美国早就用到了谍报系统,就连美国战略服务局、海军情报工作室、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等组织全都投入进去了,曼哈顿工程区的负责人莱斯利将军全程负责,值得一提的是,他后来还成立了外国情报部。

在如此严防死守之下,苏联还是成功研制了核武器。

促成这一切主要有两个方向:研究和“偷”。

年秋季,就有一批顶级物理学家被召集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开会讨论,商量的就是原子弹相关问题,但这些科学家中没有一个是苏共成员,相关机构也对他们的背景进行了严格审查。

到第二年2月中旬,斯大林签署了“苏联正式研究原子弹”的决定,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建设,伊戈尔·库尔恰托夫成为了苏联原子能研究工作领导人,还被授予了特别权力。

这些人的脑子特别聪明,他们能在研究中迅速发现问题,不然就算有外面的情报搞回来,没人看懂也就没有意义了。

研究机构有了,想要快速实现“弯道超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偷”,斯大林也从很早就开始布局相关领域了。

他要求散落在全世界的谍报人员全部将重心放在“收集一切关于原子弹研制”方面的情报,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名为莫里斯。

莫里斯于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美国对橄榄球运动堪称狂热,他本人也在这方面颇有造诣,甚至还参加过全美橄榄球联赛,因此后来也没有人相信他是被苏联派来的间谍。

年西班牙内战期间,莫里斯参加了反法西斯游行,并认识了女工洛娜,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也就是那段时间,莫里斯渐渐开始为莫斯科服务。

随后,洛娜也和莫里斯一同接受任务,并成为了他的下级,两人平日里异常谨慎,由于不知道哪天会被逮捕,所以他们一直没有生孩子。

为了能接近核心情报,莫里斯一直在努力向上攀登,凭借着努力,他甚至进入了美国陆军情报部门。

另一边,苏联方面也在寻找和莫里斯对接的合适人选,一位名叫霍尔的物理学家引起了苏联高层的注意。

此人从上学开始就信仰共产主义,并以美国记者的身份掩护红军间谍,从这种角度考虑,双方合作是最优解。

苏联原子弹的命运,就这么被掌握在霍尔与莫里斯夫妇的身上,容不得一点差错,接下来的故事也总是险象迭生。

霍尔属于那种大大咧咧的类型,只有信念没有“特工基本能力”,他有的时候竟然都能在大街上兴高采烈地跟别人聊起来。

不过,只要美国情报部门没有发现,他们就是成功的。

当美国洛斯阿拉莫斯核实验室第一阶段核试验完成后,霍尔便递交给洛娜一份密密麻麻的数据。

两人第二次接头时,霍尔直接交给洛娜一份原子弹涉及草图,当时莫里斯异常激动,也想着尽快将其交给苏联。

结果霍尔却被盯上了,联邦调查局亲自出马审讯了他,还是因证据不足而将其释放。

凄美的“间谍爱情故事”

当莫里斯夫妇搞到了所有重要情报后,苏联终日提心吊胆,希望早日拿回这份重要情报。

而美国联邦调查局再度盯上了几人,这就要求一切都得争分夺秒。

这三人中,最为沉稳的便是莫里斯,他冷静且努力,苏联方面也终于设计了一套接收工作,将地点选择在洛杉矶火车站月台。

洛娜来到了接头地点,却发现自己已经被人追踪,她刚和联络员对上暗号,便立即与对方假装情人热吻。

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还以为鬼鬼祟祟的洛娜是出轨了,因此就放松了警惕,没有看得太过细致。

而且,两人拥吻时从头到尾都没有说其他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动作,直到火车即将出发的那一瞬间,洛娜将装有胶卷的手帕拿在手上擦了擦“离别”的眼泪,“情人”立即心领神会,很自然地将手帕装入口袋。

就这样,苏联从莫里斯夫妇手中得到了重要情报:包括怎样启动原子弹的链式反应、如何提炼高纯度的金属铀。

若是没有这些,苏联势必还得在自主研究的道路上走更远。

当然,苏联在美国的情报网络还有很多,莫里斯夫妇提供的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比如代号为“阿希尔”的一位苏联间谍,早在年就开设了一家无线电设备公司,利用公司和美国军方的频繁联系设置出了一个间谍网络,其中就有20多名在美国国防工业中工作的专家。

到年1月,“阿希尔”还将一位在美国核系统工作的美国科学家收买,两人在当年2月23日见面的过程中,“阿希尔”拿到了一千多页情报材料,其中包括了美国核工程科学家名单、实验室设备图纸、浓缩铀样品说明等材料。

两人第二次会面时,科学家还给“阿希尔”拿来了两千多页情报,其中就包括了实验室情况、浓缩铀工艺等,这些也同样加速了苏联原子弹的研究进度。

就算美国联邦调查局三番五次布局,在这些优秀间谍的帮助下,这项被总统亲自列为机密的项目,还是被苏联抄了个底朝天。

对于苏联来说,每个过程的情报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是核间谍提供的情报能够使苏联科学界了解英、美原子弹的研究进展。

早在年,英国才刚刚启动核工程研究时,苏联已经能知道英国每天都消耗公斤的铀矿石并提炼出3公斤的铀。

到年夏天,苏联就已经了解了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究进展。

而在年,美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的14天前,苏联情报部门就搞到了原子弹精确的构造和数据。

其次,核间谍提供的情报推动了苏联核武器的发展历程。

因为情报捕获了这些内容,苏联高层才更为警惕地意识到苏联相关研究进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为了面对接下来可能存在的竞争,苏联也迅速组织起原子弹的相关研究工作。

苏联的原子弹研究本来还可以更早的,因为贝利亚早在年就获得了这些机密,不过他并没有选择将这些情报交给斯大林,主要也是考虑到当时德军已经兵临城下,在这种危急存亡的关头,斯大林恐怕也无心研究原子弹的事情。

最后,在苏联具体的原子弹研究过程中,这些核间谍帮助苏联研究室确定了方向。

钚并不是地球上本就存在的元素,是铀反应后的残余物,一开始苏联科学家对这种元素还并不了解。

有了这些情报的作用,苏联科学家学习到“反应堆中核材料燃烧后生成的物质能够取代铀,钚的获取比铀更加简单,投入少、见效快。”

而年苏联成功试爆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钚弹,事实也足以证明,钚原子弹确实优于铀原子弹。

若不是这些情报系统的努力,苏联要摸索多久恐怕还不得而知,往长远来说,当年美苏只有一方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冷战格局会不会形成几十年还是个未知数。

莫里斯作为“幕后英雄”,当时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夫妻的名字,到后来,那些凄美的故事才渐渐被人熟知。

二战结束后,莫里斯将“战场”腾挪到西欧去,他们在那里伪装成书商夫妇,并负责研究核武器动向,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还是心甘情愿当着“无名之辈”。

年,由于有叛徒告密,莫里斯夫妇于英国被逮捕,而莫里斯很快被转移到怀特岛监狱,这里气候恶劣,距离最近的海岸都有30海里。

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妻子还能给他写写书信,缓解这段痛苦的时光。

一直到年,莫里斯夫妇和英国间谍布鲁克交换,他们才终于得以解脱,获得了苏联国籍。

对于苏联来说,他们是功臣,可他们又同样在欧洲国家生活了多年,也知道太多东西,虽然苏联官方将他们安排到上流人物聚集地,可还是对他们保持着监视。

再说,斯大林已经不在了,他们就算想要属于自己的荣誉也不太现实了。

洛娜咽不下这口气,她专门去找了克格勃的主席并厉声质问道:“我们已经在英国人的监狱中蹲了9年,难道还要我们继续在这蹲监狱吗?”

那种说不上好与不好的日子就这么一直持续着,夫妻俩从来没有感受过真正的自由,他们是光荣的,同样也是危险的。

年,洛娜身患癌症去世,独自留下了莫里斯。

晚年的莫里斯在房间的各个角落中都摆满了妻子的肖像画,他始终把房间收拾成“妻子刚出去不久”的样子。

在洛娜去世两年后,充满了遗憾的莫里斯也随之而去,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这对夫妻,用自己的行动加速了苏联核武器研究,侧面造就了“美苏制衡”的全局,给地球带来了持续多年的和平。

而他们的很多过往似乎一直没有被解密,似乎,这些也只能停留在历史的深处了。

为了原子弹,苏联也有很多人牺牲,这样看来,似乎莫里斯夫妇还算是幸运的,他们不仅见证了和平,也始终在追寻着自己的人生。

参考

蘑菇云的背后──斯大林与苏联原子弹若·A·缅德维杰夫当代世界

-END-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