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黄祖悦在圣狮村寻找圣狮 [复制链接]

1#

寻找“圣狮”——1月23日中山日报文棚作家沙溪采风记

背着休闲小包,慢步在小巷中,一身轻松,我在寻找“圣狮”的踪迹。看着那些自然古朴的青砖碉楼,心里异常的宁静和安详。这正是我梦中找寻的心灵栖息之地啊。

圣狮?在我老家,狮子是作为除瘟症的吉祥物,逢年过节,各村舞狮时,总有大人抱着小孩,专门从狮子的肚子下钻过,据说,这样就能避瘟驱邪,求得一生平安。狮子何以有这样的寓意?狮舞又起源于何时,兴于何地?莫非,在这里能找到答案?我的心里带着一丝期待。

穿过“期颐偕老”牌坊,两边都是青砖古朴的民居,沿着弯弯的小巷,走过阮家旧宅,走过团益公会,我们的目的地应该是圣狮民俗馆。巷道里,不时有古榕树守护着小镇大村的宁静。

多么想,随便走进哪一间房,坐一坐,泡一杯清茶,或者美美地睡一觉,或者和三五知己促膝谈心,都是很美的享受。然而,这里的每家却都住着人。每一家的房子,古朴却不陈旧,宁静却不失优雅。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以适用为原则。没有门第的追求,也没有奢华的攀比。

走过惠来街,走过圣狮码头,过了彭华利故居,绕过几条街巷,才到了圣狮民俗馆。此时,我才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原来,圣狮民俗馆展示的并不是圣狮的风采,而是龙飞凤舞的美妙故事。相传,历史上的圣狮村瘟疫频发,有人去南海请来了金龙和金凤,降住了瘟神,从此,舞龙和舞凤成为这里千百年的传统。

没有舞狮?那么圣狮的名称从何而来?原来,是背后的一座山,呈狮子的形状,圣狮由此得名。我对这个说法,似乎不敢认同,总觉得还有更深的根源。

带着满腹疑虑。

依然难以置信,沙溪圣狮村,就在岐江河不远,竟然这样一方宁静的小村,安然而卧。而就在岐江河的另一边,有中恳百货、有国际大酒店的高耸入云,也有岐江河边眼花缭乱的迷幻的灯光。圣狮,你是如何守住你如许多年的清静的呢?我们可以想象,当外面的生活早已完全摆脱传统,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圣狮人,他们怎么做到依然守护着这方文化圣地的?

来到圣狮竹记食店,一位巧手女子正在给我们示范着艾叶点心的做法。只见她将切碎成糊状的艾叶放入适量红糖,放在火上加热搅拌,直到红糖完全融进艾叶汁。再加入适当糯米粉,少量的粘米粉,再加以搅拌……她的笑容和善,恬静,宛如一朵静静开放的花。她边做边讲解,不时地说:你们可以去点,想吃什么,随便拿。你们能来吃,我们就开心!她的笑容,和龙聚环一条马路之隔的福田酒店老板娘玉娟一样的祥和,温馨。艾叶点心,鸡粥,去湿汤,霸王鸭……代表隆都风味的各种美食,让人再一次感受沙溪人尤其是圣狮人的厚道和纯朴。两位美女老板,年纪近五旬,脸上却只有幸福的笑容,没有岁月的痕迹。问她们年轻的秘诀,答案却惊人的一致:开心!每天做好东西,有人来吃就开心。

听圣狮村工作人员和沙溪文化人辉哥介绍,改革开放多年,当周边都已经弃旧革新,高楼林立之时,这里,竟被称为沙溪的“西伯利亚”,也有“嫁女莫嫁圣狮男”之说。言下之意,就是在人们的眼里,这里一直是贫瘠苦寒之地。而竹记的红梅,却从茂名远嫁而来,玉娟,应为圣狮本地人,也守住圣狮的祖地,心无杂念。两个女老板,同样的冰清玉洁,同样的贤惠聪颖。这是否是圣狮男人守住内心清静、保得一方厚重文化的根源呢?

再一次回顾,阮家旧宅、彭华利故居,都没有人来人往的喧嚣,而是偏安一隅。打开百度,才赫然发现,这样宁静的圣狮村,它的每一个方建筑都大有来头。

“期颐偕老”牌坊,正是清朝光绪帝为旌表圣狮村的村民彭藻文和妻子杨氏同登百岁,却双双健在而赐建的。据说,当时香山知县依照清朝律例,上奏朝廷请求建坊旌表,在获得光绪皇帝恩准后即接款建门楼石牌坊。当朝官员,还能将百姓的健康长寿,作为考察地方的一项重要*绩。而圣狮人,又何尝不是把尊老爱幼、延年益寿,作为人生最美的追求呢?红梅,玉娟,几十年烹调美食,相妇教子,心里一片沉静。彭藻文夫妇,俨然成为圣狮每一个家庭、每一对夫妇夫唱妇随的楷模。

圣狮村,历史悠久,名人众多。从阮家旧宅,我们可以追忆到宋中丞御史阮逵和清光绪年前的阮汉三。阮逵“宦游粤东,居南雄珠玑巷,因避战祸,徙居州,其五世孙阮佛生,于南宋末年从州迁居于此,至今27传。”而彭华利故居,再一次让我追根索源,找到了中国的有志之士对细菌研究的历史贡献。彭炳纲,慕经,陈华,阮镜清,彭文伟……都是圣狮这片土地长出的参天大树!

团益公会又是个什么公会呢?翻开历史,它竟然是中山最早期的慈善机构。

进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彭华利“少年怀大志,决心以科学振兴中华。及长,随兄赴美国读书,获美国加利福尼亚柏克莱大学细菌学硕士学位。学成后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20年代初期致力于细菌(后称微生物)及牛痘苗的研究,在广东省率先开设细菌学课程。首创‘彭利痘苗’,并建立疫苗厂,制造出牛痘疫苗和伤寒霍乱疫苗,药效显著,造福人类,是我国科学制造牛痘疫苗的创始人。抗战期间,彭利痘苗、疫苗厂经三次战火被炸毁。抗战胜利后,彭回到广州,重新建立彭利痘苗、疫苗厂。解放后,他欣然将全部厂房和设备捐献给国家,全家参与工作,继续为生物制品事业和防疫工作作出贡献。”

这位中国的防疫先驱,前后30年间免费为家乡群众接种疫苗,消灭天花,挽救无数儿童生命。如今,团益公会的金*色建筑依然熠熠生辉;彭华利的故居也依然默默静立。这厚重的情怀,才是真正为人间扫除瘟疫的圣狮!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图片/夏志红等

◆编辑:徐向东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