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90628/7254678.html文〡郭永仙
梧桐自古以来都是商埠。旧街不长,开店铺的,摆摊点的,肩挑货郎担的,让梧桐街洋溢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夏日的夜晚,评话师傅一在街边摆放一张桌子,前面便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群。那时生活简单,娱乐生活也单一,快乐却不少,人更容易满足。
摄影:郭永仙
20世纪70年代之前,梧桐老街清一色溪卵石路面,取之大溪与小溪边的稍大点的卵石,颜色米*或淡白,经一代代人脚板打磨,色泽清亮,特别是雨后,干净锃亮,赏心悦目。
摄影:郭永仙
梧桐街上的人,称北面的大樟溪为大溪,西边的青龙溪为小溪。大樟溪与青龙溪都是官名,梧桐街上的人,祖祖辈辈都是大溪小溪这么叫。夏天找不到小孩,大人们肯定会说又去大溪或小溪洗澡了!我是工作之后才知大溪就是大樟溪,小溪即青龙溪的。说实在话,梧桐街的人到现在还是称这两溪为大溪与小溪,有些习惯是很难改变的。积习难改就是这样吧?
20世纪70年代初,梧桐街的路面铺上采自埔埕铁劵山的麻*色的山石,有一段是建桥边角料,取自大溪桥下大埕窟的青石,方形与长条形,走起路来就平整的多了。
梧桐老街俗称旧街,溪对面的称坂中街,街上人通常叫坂中街为对面街。旧街从街头到街尾呈直线,长度一百米左右,分布着密密的店铺,店铺都是闼板式,一般为十二块或十六块门板,白天卸下,摞在墙角,夜晚上在门坎的槽里。街头有一家客栈,因呈三角形,大家都叫它三角店,女老板金菊,莆田人,故三角店的客人多为莆仙小商贩,莆田来的挑货郎担的都住在那。小时候我常去玩,看货郎担挑来琳琅满目的货物,过过眼瘾。
过去客栈很少有单人房,几乎都是通铺。大的通铺可睡五六人,那时梧桐街住宿条件好一点的就是位于街中部的书官旅社。除了通铺,还有单间,单间通常有三至四个铺位。记得有一位德化卖瓷器的小商贩常年住在这里,那些瓢羹、碗碟等瓷器就摆在旅社门口,地上铺了一层稻草。隔壁就是我的同学忠兴家的鼎边糊店,忠兴的母亲与奶奶经营此店。
摄影:郭永仙
那时梧桐街从街头到街尾,基本上家家经商,都不想浪费了沿街的店面。大的店都集中在中部,大多是公家的商店。主要有供销社的布店、食杂店、饮食店、百货店、农资门市部、合作商店、理发店等等。梧桐旧街中部,是当年最繁华的地方。
梧街四师
在梧桐街上,有不少手艺人,能被人称师的,必有一技之长,还与众不同。
我想先说说四俤师。那是个一身都是本事的人。他的照相馆开在街的中部,忠兴家隔壁,对面是理发店。四俤师是县城人,来梧桐谋生活,就在梧桐落户。照相只是他诸多行当中的一行。四俤师的店楼上照相,宽大明亮,有一面很大的背景幕布墙,画面上画着八角亭,亭边有拱形的石桥,杨柳等。每年春节,许多人家都会到他的店拍全家福,我家就保存有一张拍摄于年的全家福。那段时间店里生意特别好。楼下则修理钟表、手电筒、钢笔等。手电筒是当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器。手表在那时是金贵之物,拥有者不多。这时你见到的四俤师,戴着一个单孔放大镜,手里拿着小镊子,埋头在玻璃罩里修理手表。他属于多能型师傅,除了上面说到的,他还会打制金银手首饰,整条旧街,只有他一家能打制金银首饰。而到了春节前,他也会抽出时间打制肉燕皮供应市场。
摄影:郭永仙
现在说说仁泉师吧。
街尾紧临大溪边有一家铁器社,里面有好几炉打铁炉,师傅有五位,以仁泉师最有名。仁泉师家住街尾,住宅与兴安会馆隔着一条水沟,跟我也是邻居,那时我家租在街尾。他家有店面,因处街尾,并不经商。他在后面盖了一座三层楼土木结构的房子,一家人便住在那。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父亲*国安先生还健在,老先生瘦瘦的,中等身材。在我的记忆中,常年穿着一袭纯棉长布衫,仙风道骨,只有他一人住在店里。
仁泉师铁器打制得好,他还心灵手巧。在梧桐街许多打铁铺里,他最早不用手拉风箱,改用鼓风机,这是一种创新与解放。妻子与他帮锤,有时大儿子胜白也帮忙。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国家凡有大事,举国上下都要组织上街游行,比如当时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卫星上天,导弹、氢弹在大漠上升起了蘑菇云……还有*的某某大胜利召开,都要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主要有公社机关单位、各生产大队、梧桐街道大队等方阵。每次都是街道大队方阵最引人注目。每个方阵前导都是四人扛着大幅毛主席画像,队伍后面是红旗、语录牌、标语牌等。一路上锣鼓喧天,人人头攒动,激情飞扬。同样是毛主席像,街道大队的却是别出心裁,他们抬的那个大牌匾上的毛主席像四周会闪射出光芒,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许多小孩子跑前跑后跟着看,不亚于当今的追星族。
这是仁泉师的手艺。工艺其实不复杂,但要懂电机等原理。快50年了!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印象。在仁泉师家二楼的楼梯头上就放了一尊小型的闪金光的毛主席塑像。仁泉师二儿子中坚是我的玩伴。我们一伙半大小孩常到他家玩,最爱看的就是这个毛主席闪金光。通上电源后,毛主席头像四周就闪出道道金色光芒,显得庄严神圣。整个构造是这样的:手巧的仁泉师,先把一个洋铁片剪成圆形,然后将其镂空成一道道长条状、上宽下窄的光线,安装在毛主席像的后面,中间有个轴,通电时便转动。毛主席像的后面贴着锡箔纸或金色箔纸,镂空的圆铁片背后装有一个小型马达,开启开关后,那个镂空的圆铁片就转动起来,形成光影效果,毛主席像的四周便闪射出一道道光芒。
仁泉师现还健在,已是耄耋之年,近年迷上了写旧体诗。永泰电视台曾做过一期有关仁泉师写诗的专题节目。有一日在街上碰见他,说起当年的事,他哈哈一笑:“你还记得?”
摄影:郭永仙
天炎师是我最常接触的人。梧桐卫生院中药房的药剂师,街上人都叫他天炎师。我的母亲就是跟他学抓中药的。
天炎师是闽侯南屿人,在梧桐卫生院干到退休。人长得儒雅,一生浸染在中药里,对中药十分熟悉,每一个装中药的小抽屉闭眼都能摸着。他抓中药,不用厘称,一抓分厘不差。这眼神与手感是长期在中药房里修炼出来的。他爱吃光饼,时不时买回光饼藏在中药屉中。他藏光饼不是乱藏,不会放在药味浓重的屉中,一般藏在装红枣的抽屉,气味好,老鼠也咬不到。记得一到放学后,我们兄妹几个便会跑到中药房找母亲,天炎师会打开抽屉拿出光饼给我们吃。后来我们会乘着天炎师不在时,自己偷偷拿着吃。天炎师发觉后,也不说,只是换了抽屉,或放在金樱子、山楂、枸杞等抽屉,我们常在中药房窜,知道这些中药都是能吃的。天炎师像跟我们捉迷藏一样,不断变换抽屉,我们都能找到。后来我们认识了很多能吃的中药,在那个少零食的年代,那些中药成了我们的零食……
天炎师看过去是高贵的。听说解放前他可是开药店的老板。他对吃极其讲究,都是吃好东西。梧桐街如果有卖芦鳗(花鳗鲡)、老蛇鱼(胡子鲶)、甲鱼等,他必买。一身贵族气的天炎师,却有一个农民朋友,就是街头放鸭姆的,人称鸭姆熖。那时有个西林村小溪人,被人叫作高哥的捕鱼人,有捕到好鱼,拿去梧桐街卖,肯定要经过鸭姆熖家门前,鸭姆熖就会把他带到卫生院找天炎师,天炎师看到好鱼,便两眼放光。如果是小一点的鱼,他一个人买了,大的,就叫上我父亲以及陈医生等人合伙买,每人切一段。
天炎师是个好人,一个有趣的人……
摄影:郭永仙
现在也要说说阿九师。阿九师不是手艺人,但很多人怕他。特别是西林村的疯婆子阿鲁老婆。一看到她刚出街头,一群小孩便会隔着十来米远的地方欢叫:“阿鲁老婆!阿鲁老婆……”这时疯婆子就会大骂,还会追赶小孩。在缺少娱乐年代,一个疯婆子的出现,也会给小孩带来一些快乐,虽然怕她,却又会去惹她。有时她也会唱诗,听起来也朗朗上口。她疯劲没发作时也顶正常,小孩一惹她,用小石子扔她,她急了,会一路追打小孩,这时只要谁喊一嗓:“阿九师来啦!阿九师来啦……”她一听,撒腿就往小溪方向狂跑!
她为什么那么怕阿九师呢?阿九师是公社的公安特派员,按现在说法,就是派出所的。他经常身背驳壳枪,四处走动,那个年代,公安人员是可以随身携带枪支的。阿九师一脸络腮胡子,如果是刚刮的,硬碴碴的,看到我,就抱着往我脸上扎,可痒了……阿九师也是个可爱的人……
梧园医话
林云章先生跟梧桐有缘,抗日战争前,与友人亲戚一起在梧桐尾街开设“梧园·广林春诊所”。先生素来喜清静,不耐尘嚣,后返鲤洋老家行医。为纪念旅梧事迹,将故居楼堂命名:梧园。
隐于乡间,行医、读古人中医典籍,闲来撰写医学心得,旧体诗词,过一段悠哉游哉日子。
现在提起林云章先生,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作为福建省近代名中医,当年名噪一时,求诊者趋之若鹜。岁月掩埋了许多人和事,与老辈人谈起云章先生,梧桐坂中街的人都还记得。
林云章先生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年11月21日(农历十月初二)去世。先生仙游县游洋乡鲤洋村人,早年毕业于荔城进群中学,曾获保送上海圣约翰大学深造,以家贫母老,弃学从医,中年曾执教于鲤城培原学校。年后,受聘于梧桐保健院,永泰中医研究所,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与当时省内中医界名流胡友梅、俞长荣、俞慎荣、孙松樵、林竹筠等名老中医欢聚榕城编修,唱酬至乐。云章先生除精通中医经典书籍外,国学基础深厚,所做诗文,清雅拔俗,脍炙人口。现录一首七律于此。
新居所见
圳南北邻坂街东,石涧西萦陇路通。
树影静临田水碧,花容娇映草庐红。
乍惊云气呑山岳,倏讶雷声震昊穹。
鸡犬相闻村陌里,阴晴万变暮春中。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客居坂中街的所见所感。
我在少年时曾见过云章先生。梧桐街的人都尊称他为老先生。那时他在坂中街尾租一屋坐诊。在我的印象中,他长年穿着一身黑布长衫,给人感觉是民国时代的人。为人和气耐心,声音不大,一口浓重的仙游口音。普通话带有明显的莆仙腔。客居榕城期间,因水土不服,生活失调,患上高血压病,致半身不遂,自感不便长期留省中医研究所工作,后到梧桐卫生院半休半养上班,由外孙女毓英陪侍左右。毓英后来也成一名中医师。
摄影:郭永仙
云章先生勤于著书立说,著有《伤寒论新释》《金匮要略新释》《难进篇》《濒湖蠢测》《简明中医学》等十多部,被推认为福建近代名医。
云章先生的长孙仲瑊先生与我交好,幼随祖父学医习文,在医术诗书等方面深有造旨。仲瑊先生性格率真旷达,喜爱田园生活,常饮酒赋诗,颇有陶渊明之风。为纪念先祖,将盖在椿阳村的住宅命名为“梧园”。
仲瑊先生命运坎坷,曾陷囹圄7年。年出狱,年得以平反昭雪。回归仙游县游洋卫生院工作。年为能照顾年老的云章先生,调梧桐卫生院工作并任院长。那些年我在葛岭、盘谷、赤锡等卫生院工作,每次回梧桐,都会去看望仲瑊先生,喜欢与他聊天,特别是他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之后,每次去他家,少不了要喝酒,那时常喝的酒是“小角楼”、“小糊涂仙”、“厦门高梁”等,酒不算好酒,却货真价实。与他对饮,酣畅淋漓。
他的中医深得云章先生真传,擅长中医内科、妇科。退休在家,每天都有求诊者上门,这些求诊者除了梧桐本地,莆田仙游的也很多。就算年老多病也坚定坐诊,从不推辞,他从祖父身上得到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有仁慈的医风医德。
仲瑊先生长着一张国字脸,有一对酒窝,笑起来很迷人,让人感受到真诚与率真。他会说梧桐话,但还是带有一些莆仙腔。他的身上有一股古代侠士的气质,侠气与儒雅兼有。与他在一起喝酒是痛快的,聊起曾经的牢狱日子,风轻云淡,如说别人的故事。人一旦想开了,那些事就不是事。享受当下才是正道。仲瑊先生除了喝酒之好,还有书法、诗词二好。他的书法秀雅之中藏有狂傲,傲藏在笔意之中。他的旧体诗俊秀洒脱,一首《题梧园秋月》,似乎就看到了仲瑊先生在秋夜自家院子里把盏独酌的情形。现录于此请大家品鉴:
题梧园秋月
结茅娱蔗境,朝夕足烟霞。
山色梧桥晚,溪声竹径斜。
夜凉秋似水,月好客归家。
共此花前盏,团圝坐露华。
仲瑊先生走了有些年了,每每忆及与他喝酒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张国字脸上的酒窝,叫人难以忘怀……
写作是为了抵抗遗忘,在写作过程中从时光隧道里找回过去。梧桐旧街装载着我少时的许多往事,都是生命中的感动。今天重走梧桐旧街,过去熟悉的闼板房全翻盖成钢筋水泥房,不变的是老街的位置。能找到记忆的,就是街头的那幢未被拆除重盖的两屋木构服务社,小时候常在那躲迷藏,还有清银家的老房子,那时他家门口常摆着溪鱼卖。
站在街头过去的卫生院门口,就望见了街尾的水龙宫,现称水晶宫。从街头走到街尾就五分钟左右,而认识的人越来越少……
怀念曾经并不富余的生活,甚至是清贫的日子,在精神上又温暖又难忘……
这也许就是时下所说的乡愁吧?
编辑:张凌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