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苗百年纪实第3集.mp:56来自人民读书
亲爱的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我们为您讲述的《中国疫苗百年纪实》。
如果说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生物制品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年,就是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期相比,这一时期无论从高度上还是从体量上来说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两个时期都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抗战时期的激情燃烧,是为了赶走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激情燃烧,是为了建设新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成立后,微生物学家和疫苗专家们,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大展身手的机会。为甩掉西方加在中国人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他们进入了一种奋不顾身忘我的研究境界。
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开国大典上,时任天坛防疫处处长的著名医学科学家汤飞凡坐在观礼台的嘉宾中。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决心为新中国的生物制品事业大干一场。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场扑灭鼠疫的战斗正在等着他。
汤飞凡(—年),湖南醴陵县人。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被后人誉为“中国疫苗之父”。
时间退回到年的7月中旬,在察哈尔盟,也就是现在锡林郭勒盟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先后有4个人突然得病,症状为高烧,打寒颤,淋巴肿胀并伴有剧痛,其中1人症状较轻,过了一段时间,自愈了;另外3人却越来越严重,全身出血,昏迷,最后死亡。后来,调查鼠疫源头,才知道这4人感染的是腺鼠疫。当时,牧民不知是这什么病,没有上报。有个商人经停这个村子后又到另一个村子,第二天就死了。大家都不知道死者姓甚名谁,因为是无主尸体,所以也没人掩埋。不料,这具尸体就成了鼠疫的传染源,两天之内,村里又有人死亡,到10月初,竟然一天之中死了6人。后调查发现,此时的疫情已经升级了,从腺鼠疫变成了更为凶险的肺鼠疫。这下村民害怕了,纷纷外逃躲避灾疫,疫情便对外扩散开来。村民赵银虎夫妇带着女儿逃到了40里外的营子村,虽然只住了一晚上就被村干部劝走了,但营子村已然有人感染了鼠疫,11天就接连死了6个人。赵银虎从营子村被劝走后,跑到隶属张家口的康保县北沙城村找熟人孙永福,刚吃了一顿饭,村干部就来劝他赶快离开。孙永福讲感情,雇来一辆马车,亲自送他们回家,还没到家,赵银虎的女儿就死了。而孙永福一回北沙村就发了病,10天之内,一家7口死得一个不剩。张家口的疫情就此蔓延开来。
张家口离首都北京不过公里,对鼠疫的传播来说,这点距离不过就是咫尺之遥。这次鼠疫是对新中国的一次严峻考验。
10月27日中央得到察哈尔省的报告后,毛泽东立即指示周恩来连夜召开中央人民*府*务院紧急会议。根据东北解放区防治鼠疫的成功经验,决定自10月28日开始采取紧急措施,包括:一、严密封锁交通;二、加强疫区的防疫防治力量,紧急调动医疗、防疫队伍和药品赶赴疫区;三、紧急下拨防疫经费;四、责成卫生部赶制宣传品,广泛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反对迷信活动。
察哈尔察北(今河北张家口)鼠疫流行期,公路上的临时检疫点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防疫力量相当薄弱,药品和资金无不缺乏,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给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发电报,请求苏联帮助防治鼠疫。斯大林接到毛泽东电报后,立即决定派遣医疗队和支援药品,并于10月29日回电给毛泽东。
隔离只能阻挡疫情的传播,但最后扑灭疫情必须要靠疫苗。苏联的疫苗还没运到,从东北紧急调拨的疫苗也正在运输途中,当时的中央防疫委员会可谓手中空空,火急火燎的卫生部副部长当面对天坛防疫处处长汤飞凡交代任务:为满足防疫需要,务必尽快生产出万人份的鼠疫疫苗。
鼠疫杆菌
19世纪末,印度的哈佛金研究所将鼠疫的强*菌加热杀死后制成疫苗,是全细胞鼠疫死疫苗,这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的鼠疫疫苗,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死疫苗共注射了万人次,据英国鼠疫委员会调查认为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所以,汤飞凡提出先赶制鼠疫死疫苗,认为这样比较保险,但遭到上级反对。理由是:虽然死疫苗用在人身上比较保险,但因为生产死疫苗用的是鼠疫强*菌,万一泄漏,弄不好北京就成了疫区。因此一定要生产无*鼠疫菌苗,就是减*活疫苗。根据苏联在西伯利亚扑灭鼠疫的经验,活疫苗的效果也明显要好于死疫苗。
年,在东北解放区扑灭鼠疫的战斗中,用的疫苗既有活疫苗又有死疫苗,都是苏联生产的。因为中国人与苏联人的体质不一样,苏联活疫苗用在中国人身上是减半注射的。即使这样,仍然有较强的副作用。这就是说,现在汤飞凡必须生产出适合中国人体质的鼠疫活疫苗。
经过比较,汤飞凡选择了当时国际上认为最安全的“E.V”鼠疫无菌*株生产无*疫苗。但是,按照疫苗生产的程序,必须经过试验取得证据之后才能投入生产。如果按常规走程序那就可能赶不上这次防疫的需要,因此汤飞凡大胆决定试验与生产同时进行。
当时没有隔离实验室,汤飞凡就把一间墙壁和地面都贴了瓷砖的厕所进行改造,将所有的窗户封死,装上安全门,找来几口大水缸,缸底下放着石碳酸,石碳酸上面架着老鼠笼子。小白鼠虽然事先经过消*灭蚤,但他怕灭蚤不干净,所以把小白鼠放在大水缸里,以保证小白鼠身上可能残存的跳蚤跳不出缸来。只有汤飞凡和助理两个人可以进入实验室。他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眼镜,但即使采取了再严密的防护措施,如果操作不慎,也有被感染的可能。而一旦被感染,后果是非常可怕的。
最终实验完成了,证明“E.V”无*菌苗对鼠疫杆菌有很好的免疫作用,于是开始批量生产。11月中旬,天坛防疫处共生产出鼠疫无*活疫苗万人份。
年底,鼠疫活菌菌苗原液制造
随着苏联疫苗和东北疫苗的及时运到和天坛疫苗的超额生产,察哈尔疫区及相邻地区的人民都得以接种疫苗。
年底,工作人员给群众注射鼠疫疫苗
12月初,中央防疫委员会宣布察哈尔省鼠疫已被彻底扑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防疫第一战,取得了圆满胜利。
然而,察哈尔的鼠疫只不过是众多传染病中的冰山一角,国民*留下来的公共卫生摊子又实在太烂了,专业的防疫队伍几乎为零,生产疫苗等防疫制品的机构太小太少。
年,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此时决定将生物制品作为由国家供应的一类特殊非商品化的药品,由*府统筹全国的生物制品制造、研究、供应,并对全国的生物制品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全面调整;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省、市、县各级卫生防疫站,同时由国家投资按当时的六大行*区分别扩建和筹建长春、北京、兰州、成都、武汉、上海六大卫生部直属的生物制品试验所,专门从事传染病的调查预防以及所需防疫制品的研究与生产。六大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建立,标志着新中国在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生产上有了“国家队”和主力*。
到了年,有一件特别值得国人骄傲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彻底消灭了天花。人类消灭一个物种很容易,但要消灭一个致病微生物却很难。天花是由天花病*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据说,清朝的顺治皇帝就死于天花。咱们在前面讲过,在年,中央防疫处痘苗科科长齐长庆和他的助手李严茂分离出了天花野*株,培育出了可用于生产的“天坛株”。
齐长庆
年10月7日,*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实施免费种痘。《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即应初次种痘,满6岁、12岁、18岁再各接种一次。年卫生部又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民普及痘苗接种,全国种痘5.6亿人次,大部分地区种痘率达到90%以上。于是天花病例大幅下降。
结果是好的,过程却是艰辛的。生产牛痘苗既是一项技术活,又是一项体力活。据原成都生研所干扰室主任、研究员钱汶光回忆:当时生产牛痘苗,牛要在育疱室里育疱。育疱室要求做到无菌,而当时条件很差,要做牛的护理工作,接大便、接小便,不能让它拉到育疱室里,污染环境。人就在里面看着,看到它翘尾巴马上就去接,夜晚也不能睡觉,因为你不知道牛什么时候大小便。
我国在牛痘苗的生产上,“天坛株”一直使用到年。这期间,“天坛株”险些毁于一旦。因为在年,全盘学习苏联的号召已经蔓延到了生物医药领域,所以“天坛株”也遭到了抛弃,要使用苏联*株。中国用“天坛株”生产的痘苗既有效又安全,如果完全用苏联*株取而代之,“天坛株”就有可能永远消失了!对此,中国科学家内心是抵制的。“天坛株”是齐长庆和李严茂分离培育出来的。对李严茂来说,“天坛株”就是他的孩子,从年分离出来后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他把“天坛株”封得严严实实,外面再用油纸包裹起来,悄悄藏在冷库的角落里。因为没有贴标签,谁也不知道那里面是什么。李严茂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看“天坛株”是否还在,生怕有人发现后追查。
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对于使用苏联*株生产牛痘苗的质疑声越来越多,终于在年的痘苗生产经验交流会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拿“天坛株”与苏联*株比一比,进行动物感染试验,最后的结论是:“天坛株”的免疫原性最好,对于初种小儿的反应,苏联株的子痘发生率高于天坛株。此时,又从苏联传来消息,莫斯科有儿童得了天花,而患儿接种过痘苗,这就暴露了苏联*株的缺陷,“天坛株”这才得以重新面世,在我国消灭天花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那么在这疫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内,除了消灭天花,我国的生物制品事业还有哪些发展呢?咱们下期内容精彩继续。
图片来源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