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在抗疫防疫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10月29日,新华社"快看"快手直播间走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带大家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医历史和文化,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年,前身是创建于年的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一万四千多件,是中国第一个医学史博物馆,目前具有相当规模。馆内大到建筑构造、小到图案细节,都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理论、精气神理论设计而成。本次直播中,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副馆长王丽丽、讲解员陈侣华为观众介绍馆中珍贵的藏品,讲述中医药历史上的名人趣事。
序厅以"天圆地方、阴阳平衡"为理论建造设计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李赣表示,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前秦时期已出现摆脱巫羁绊的专职医生,南北朝即有太医令创办的医学教育,至唐朝正式设立国家医学院——太医署,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由国家举办的医药院校,影响深远。他在讲解展品"秦医缓医和图"时特别讲到了"病入膏肓"的典故,他寄语中医学学生,希望他们像医缓与医和两位秦医一样,既要追求卓越的医术,也要学习他们对中医药理论的贡献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李赣讲解"病入膏肓"典故
李赣还介绍了镇馆之宝——清乾隆御制针灸铜人,它基于满族始祖神与庇护神佛多妈妈的形象,是乾隆帝为褒奖编纂《医宗金鉴》有功之臣,于乾隆九年御制的针灸铜人之一,目前国内仅存此一件。此藏品来之不易,年,时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馆长王吉民在北京见到这件珍品流落于市,于是托友人丁济民出资购买并捐赠博物馆,在战火纷飞中千里迢迢从北京运至上海,其过程艰辛难以想象。李赣讲到,现在国家富强,更要好好保护这些文物,把中医药的根脉好好传承下去。
乾隆九年御制针灸铜人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王丽丽在直播中介绍,中医学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在发展中也一直积极对外交流,对守护华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海派中医又有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特质,对外来医学的接受度很高。中医一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同时保持着创新。
王丽丽介绍明代用来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曾传至英国,比牛痘接种术早年。
王丽丽说,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清肺排*汤,这一方来源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组合。《伤寒杂病论》作为我国古代的医学著作,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至今依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效用。
王丽丽介绍我国古代抗疫器具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展览面积平方米。基本陈列分原始医疗活动、古代医卫遗存、历代医事管理、历代医学荟萃、养生文化撷英、近代海上中医、本草方剂鉴赏、当代岐*新貌八个专题,反映了中华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古代著名医学家葛洪,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启发了我国女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利用低温提取青蒿素。
古代中医外科手术器械
秦汉时期的陶制下水管道
医药标本墙
文字:周方铂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