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忽必烈建两都城有防疫病作用,清代有疾控中 [复制链接]

1#

北京作为都城,最早关于疫情的记载是在蒙古人建立中央政权的元代。元至元十二年()有史料记载:“大都饥疫流行,疫者众,乞以积谷赈济。”大都指今天的北京,元代皇帝忽必烈建了两个都城,除北京称元大都外,还有一个元上都,这个上都在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金莲川草原上。

忽必烈采用了两都巡幸制度,但当时办公理政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草原上的都城,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开病疫。

在北京初建皇城,是有一个紫禁城的,不过那只是一片草原,上置金帐,可以跑马,因此元代初时京城疫病还不易流行爆发。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瘟疫,史料记载有12次(《北京灾害史》),那时的瘟疫主要是伤寒、天花、白喉、鼠疫、猩红热、霍乱等,但古代没有准确名称。

如明万历十年()通州大疫,史称“大头瘟”,又称“大头风”,染病的人头面红肿、发热,传染性极强,以至“比屋传染,虽至亲不敢问吊”,而崇祯十六年二月的京城大疫,被称作“疙瘩病”,《明通鉴》记载的疫情是“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清朝在北京建都,顺治继位不久遇京城天花流行,宫中也出现疫情。先在太监中发病。

顺治18年(),孝庄文皇后发现苗头,急令染病的三个小太监出宫隔离,安置到西郊寺庙中,观察一百天,而且要求“日观其恙,三日一报”。而皇子则到福佑寺避痘。

顺治突然驾崩,选皇子继位时,就考虑到了玄烨儿时已出过痘,不会再染天花,所以由孝庄文皇后做主,由玄烨继任皇帝,成为后来执政60多年的康熙大帝,但脸上是有麻子的,就是出痘疹的记念。

而顺治出家是一种猜测,实际上是死于天花,清末民初唐邦治辑《清皇室四谱》有记载说,顺治皇帝“因病痘崩于养心殿,寿二十有四”。

其实顺治作为清朝到北京的第一代皇帝,对防天花传染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专设有“查痘章京”这样的官职,相当于在宫廷建立疾控中心。顺治身边多位亲王贝勒都死于天花,如豫亲王多铎,和硕敬谨亲王尼思哈,英王阿济格的两个福晋,都是出痘而亡。

除了自己到南苑避痘,顺治还给各蒙古王公发敕谕:“……朕自亲政以来,未得一见,岂朕忘尔等哉,盖因地广事烦,且痘症流行,尔等远来之日,朕复出巡幸,是以相见甚疏勿。”(《清世祖实录》)

到雍正、乾隆朝,种痘的技术成熟了,太医院的痘疹科并入了小方脉,有了专门的“痘医”为小儿种痘防疫,因此清朝史记中的“至避痘所”,“免朝贺”,“出痘薨”等记载,才渐渐少了。

不过,在嘉庆皇帝上台后杀和珅时,给和珅列了二十大罪状,其中就有防疫不力这一条:说皇上让蒙古王公没有出痘的人就不必来京见面了,可和珅却擅自下令,让蒙古王公不管有没有出痘,都不用来京见面,“和珅擅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

貌似皇帝要杀大臣,可以随便找罪名扣上,后来嘉庆皇帝做了变通,如蒙古王公要见,不管出不出痘,都到避暑山庄(河北承德)去接见。

种痘解决了皇室内部防疫问题,朝廷又开始注意海外输入的防控规定,“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当时,清朝防疫技术措施先进,俄罗斯专门派人来学痘医,种痘技术又陆续传入日本、中东、欧洲和非洲,直到年英国人詹纳发现“牛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