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猴痘病毒突现多国拉警报欧美病例与G7演习 [复制链接]

1#
北京根治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306248.html


  编者的话:在过去一周,一种很少在非洲以外发现的罕见疾病猴痘,同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十多个国家出现,引发各方高度警惕。让专家担忧的是,除了5月7日英国首先报告的确诊病例外,其他绝大多数病例并没有猴痘流行地区的相关旅行史,而这和猴痘病*的传统传播模式不符。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的情况下,猴痘在多地的暴发也引发一些民众担心。这种病*是否已经发生变异,从而更具传染性,进而预示着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另一场疫情大流行?《环球时报》对事件进行了梳理,并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欧美现病例,与G7演习相关吗?


  “几乎一夜之间就在多国出现。”当地时间21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这样形容近期多国出现猴痘病例的现象。路透社报道称,22日,奥地利报告该国首例疑似病例。此前一天,以色列和瑞士首次发现猴痘病例。20日,法国、比利时和德国报告了它们的第一例猴痘病例。截至22日,已有13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92例确诊病例和29例疑似病例,遍及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21日,世卫组织称,现有信息显示,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世卫组织欧洲区域负责人克吕热20日警告说,随着猴痘病*在欧洲的蔓延以及夏季人们聚会的增多,未来几个月,该病*的传播速度可能会加快。


  猴痘病*并不是一种人类完全未知的病*。尼日利亚病*学教授托莫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猴痘病*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被发现,还因此被命名为“猴痘”。第一例人类病例是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发现的,感染者是一名9岁的男孩。


  托莫里说,猴痘病*的动物宿主主要包括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上世纪70年代,尼日利亚也出现猴痘病例,不过人数较少。世卫组织资料显示,自年以来,尼日利亚猴痘疫情出现较大暴发,报告了多例疑似病例,其中多例最后确诊。


  不过,猴痘很少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英国《自然》杂志20日报道称,仅在过去一周,在非洲以外发现的病例数已经超过年以来在非洲以外地区发现的累计病例数,而且患者人数肯定还会增加,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警惕。平均而言,非洲每年会出现几千例病例,通常在非洲大陆的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情况下,非洲以外病例或者曾前往非洲,或者与非洲旅行者产生联系,或者和输入本国的受感染动物有关。


  此次猴痘在多国出现,一个令专家困惑的现象是,除了英国报告的前两例病例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并没有非洲旅行史。BBC21日称,英国最初发现的两名感染者到过尼日利亚,第三名感染者是一名医护人员,他从此前确诊病例处感染了猴痘病*。不过,之后英国的数例病例并没有已知的相互联系,或是非洲旅行史。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这表明猴痘病*或许已经开始在人与人之间隐匿传播。从感染病*到出现病症的时间很长,从5天到21天不等。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已确诊病例都是20-50岁的男性,而且其中许多人是同性恋、双性恋以及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人(GBMSM)。猴痘病*的感染途径包括被感染动物咬伤、直接接触有病动物的伤口等。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猴痘病*要人传人,需要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病变皮肤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流行病学家里莫因对《自然》杂志表示,虽然猴痘不被认为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但性活动肯定构成了密切接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全球生物安全教授麦金太尔认为,对于此次猴痘在GBMSM人群中蔓延,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猴痘病*碰巧被传入一个GBMSM群体,之后在该群体中持续传播。


  此外,这次猴痘的暴发时间点特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NBC称,目前媒体对于猴痘的报道与大家在年年初听到的情况相似,这令人担忧。据《大西洋月刊》报道,美国埃默里大学医生泰坦吉说,由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美国灾难性地低估了疫情,因此许多美国人对猴痘的暴发非常担忧,条件反射般地不相信官方声明。


  还有美国保守主义媒体《迈阿密标准报》网站将猴痘在多国的暴发,和七国集团(G7)卫生部长19日宣布的一场演习联系在一起。G7国家将模拟如果被豹子咬了出现“豹痘”大流行,各国应如何应对。该网站认为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巧合,“很有意思”。《迈阿密标准报》网站还对拜登*府在美国出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后,就立即斥资近3亿美元购买万剂可以预防猴痘和天花的疫苗提出疑问,怀疑拜登*府和药企有勾连。文章称,天花早已在年就被消灭了,但今年5月1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天花治疗药物TPOXX的静脉注射配方产品。TPOXX的研发公司SIGA科技公司曾和辉瑞旗下一家公司签署合同,共同推广TPOXX。


  病*是否已经变异?


  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猴痘病*属于痘病*科正痘病*属,与天花病*和牛痘病*是“近亲”。世卫组织的公开资料显示,猴痘病*的*性比天花病*要弱不少。这种病*又细分为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两种,其中刚果盆地分支的*性更强,致死率为10%,而西非分支的致死率为1%。美国《大西洋月刊》强调,即使是1%的致死率,也是该病*在贫困农村人口中的数据。“在资源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感染猴痘病*的病例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


  据《自然》杂志报道,5月19日,葡萄牙研究人员上传了该国所发现猴痘病*的基因组测序初步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葡萄牙出现的猴痘病*主要与西非分支有关。但是葡萄牙所出现的*株与西非分支究竟有多大不同,以及在不同国家出现的病**株是否相互关联,仍然不清楚,需要获得进一步的数据才能进行判断,而这需要数周时间。


  BBC称,英国英格兰公共卫生局国家传染服务中心副主任尼克·芬表示,猴痘病*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大西洋月刊》也表示,目前,猴痘病*的R0值(从一个感染者那里感染这种疾病的平均人数)低于1,这意味着猴痘疫情的暴发会自然消失。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学术界的研究发现,猴痘病*的传染性正在不断增强。


  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网站5月18日报道,有美国专家研究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猴痘病*的传播能力已增强十多倍,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每次在人群中引发疫情时,病*都会进化,使自己更加适应在人群中进行传播;二、由于人类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成功“清除”了极为危险的天花病*,导致之后大多数人不再接种对猴痘病*同样有效的天花疫苗,给了这种病*传播的机会。早在年,一位尼日利亚病*学家就撰文指出,猴痘病*在尼日利亚持续数年的传播说明,这种病*已经不再是先前人们以为的那种“罕见”的、人传人能力“有限”的病*了,而是正在成为继天花病*之后“将在人类中流行的一种重要的痘病*”。


  不过此次在多国出现的猴痘病*是否已经变异,以及目前各国出现的病*是否源于同一*株等问题,需要对病*进行进一步基因测序之后才能知道。《自然》杂志强调,猴痘病*是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病*。相较于新冠病*等RNA(核糖核酸)病*(这种病*的变异*株通常可以“突破”因接种疫苗或此前感染过该病*而获得的免疫力),DNA病*更擅长自我检测和修复突变,这意味着猴痘病*不太可能在突然之间变成易于在人类中传播的病*。


  它会流行起来吗?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各国持续。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民众担心,猴痘在多国的暴发,是否意味着这会带来另一场疫情大流行。


  《大西洋月刊》援引专家的话报道称,可以明确的是,猴痘病*不是新冠病*,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新冠病*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一点也不熟悉它,但猴痘则是一个已知疾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麦科勒姆表示,现有研究发现,猴痘不会轻易地传播,也不会通过空气远距离传播。


  “当然,我们之前也听说过这些话”,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年年初,许多专家声称,新冠病*只会通过被污染物表面或飞沫传播。现在人们则发现,新冠病*可以通过更加细小的、可以传播更远的气溶胶传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猴痘问题上,这一历史会重演。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猴痘病*可以在气溶胶中存活几天时间,但这是在实验室环境下。


  托莫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人们不用对猴痘病*太过担心,因为通常在采取一定措施后,这种病*不会像新冠病*传染得那么迅速,可以得到控制。除此之外,与可以无症状传播的新冠病*不同,猴痘病*传播时很容易被发现,因为感染者会出现皮肤病变。


  据BBC报道,猴痘的最初症状包括发烧、头疼、肿胀、背疼、肌肉酸痛和全身无力。开始发烧后,就会出现皮疹,往往先从面部开始,然后蔓延到身体其他部分,最常见的是在手掌和足底。皮疹可能会非常痒,在最终结痂脱落之前会发生不同变化。皮肤破损可能会导致疤痕。感染会持续14到21天,通常会自行消失。


  各国对猴痘并不是无能为力。作为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的预防措施,美国等国储备了天花疫苗。还有一种抗病*疗法能够治疗猴痘。不过有专家表示,卫生保健工作者最有可能会使用一种被称为“包围性疫苗接种”(ringvaccination)的方法来遏制猴痘病*的传播。这种方法指的是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以切断传播途径。麦科勒姆表示,根据到目前为止她所看到的数据,现在应对猴痘疫情可能不需要采取“包围性疫苗接种”以外的控制策略,“即使在每天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它仍然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感染(病)”。


  不过,托莫里等专家也提醒,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能轻率地对待猴痘。泰坦吉强调,人们有关猴痘的了解来自于截至年的1例有记录在案的病例,“我见到许多人撰写论文,好像我们对于猴痘的了解都是确定无疑的,但事实上,它仍然是一种罕见的动物传人疾病。因此,我依然保持谨慎态度。如果我们能够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训,那(其中之一)就是要保持谦恭的心态”。


  记者姜波姜宣环球时报记者高雷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晓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